-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旱作物涝渍排水研究动态分析
文章编号: 1000-646X (2001) 01-0039- 04α旱作物涝渍排水研究动态分析朱建强1 , 李方敏1 , 张文英2 , 陈晓群1 , 程 玲1(1. 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 荆州 434103;2. 湖北农学院农学系, 湖北 荆州 434103)摘 要: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涝渍地旱作排水研究有 5 大趋势: ①由重视农田排涝发展到重视农田排渍; ②由静态排水指标研究发展到动态排水指标研究; ③由涝、渍分别研究发展到涝渍综合研 究; ④从排水指标仅考虑作物产量发展到既考虑产量又重视品质; ⑤由单一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影响研究发展到多个涝渍过程对作物的复合影响研究。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旱作物; 排水标准; 研究动态文献标识码: AS276由重视农田排涝到重视农田排渍的转变1洪涝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农田排水领域, 首先抓住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内涝灾害进行研究与治理,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生产实践又证明, 解除了洪涝灾害威胁的农 田虽然可以保收, 产量却不高, 特别是地势低洼地方的大片易涝易渍耕地, 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成为 所谓的中低产田。这类土地之所以产出低, 主要是由于排水不畅、土壤过湿引起的渍害所致。于是, 农田 排水领域的研究与治理重点由排涝转向排渍。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 可以说是我国农田排水技术研究与农田涝渍治理的大发展时期, 为学科发展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我国南方 开展的大规模以治渍改土为中心的农田排水试验研究与建设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与显著的经济效 益, 标志着农田排水研究重点发生了明显转移, 即由重视排涝发展到重视排渍。由乔玉成先生主编的《南 方地区改造渍骇田排水技术指南》一书, 全面深刻地总结了我国南方排水治渍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成果, 从中可以看出近 20 年来我国农田排水研究重点由排涝到排渍的明显转变。2由静态排水指标研究发展到动态排水指标研究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里, 我国在农田排水领域研究旱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 一是不同作物适宜的地下水埋深: 二是不同旱作物的耐涝渍能力, 通常用作物的耐淹深度和耐淹历时来表示。适宜地下水埋深不仅与作物种类和生育期有关, 而且还取决于土壤的理化性质。据国外资料,在不同质地土壤上, 地下水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当地下水位由过高状态下降时产量有所增 加, 而且地下水位有一最优范围, 当地下水位超过这一范围时, 则产量再次下降。地下水位的最优范围因 土壤质地等不同而异, 产量随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情形也不一样。日本结合种植制度提出水旱轮作与一 般旱作在雨后 2~ 3 d 地下水位宜控制在地面以下 40~ 50 cm , 正常地下水位 (雨后 7 d 以上) 宜控制在α 收稿日期: 2000207217基金项目: 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 962P 0503) ; 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 98G005)作者简介: 朱建强 ( 19632) , 男, 工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水土工程与农业.39地面以下 50~ 60 cm , 北海道开发局驹地排水试验场的观测资料表明, 无论大豆、小豆、马铃薯还是牧草, 只要地下水位埋深小于 40~ 50 cm , 其产量均会急剧下降。国内的研究亦表明, 地下水位过高过低都 将引起作物减产。据江苏省苏州地区小麦试验调查, 当春季地下水理深不足 0. 2 m 时小麦颗粒无收, 地下水位从 0. 2 m 降到 0. 5 m 时可增产 150 k g ?hm 2 左右, 从 0. 5 m 降到 0. 8 m 时可增产 750 k g ?hm 2 左 右, 再向下则增产不显著。另据河南人民胜利渠灌区资料分析, 棉田地下水位埋深夏季不到 0. 3 m 时几0 m 时可增产皮棉 750 k g ?hm 2 , 从 1. 0 m乎无收, 地下水埋深从 0.3 m降到 1.降到 1.5 m时可增产50% 左右, 从 1. 5 m 降到 2. 0 m 还可增产 30% 左右, 再往下则增产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 反映的是特定地下水埋深或特定淹水深度情况下作物在某个生育阶段的产量表现,所以究其实质是一种静态研究, 得出的指标也是一种静态指标。 事实上, 受降水、蒸发等因素影响, 在作 物生长的一生中或者某一个生育阶段, 地下水埋深、地面淹水过程都不是恒定的, 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所以, 从发展的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看, 在静态排水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必然要进行动态排水指标 的研究。 我国现行农田排水试验规范中已经提出了以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和以一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