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拉杆菌病.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拉杆菌病

防制 清除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灭鼠、杀虫和驱除体外寄生虫,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经常进行运动场舍及用具的消毒。引进动物时应进行隔离观察和血清凝集试验检查 疫区可试用菌苗预防接种。 患病动物在发病初期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后期治疗效果不佳。 发现患病动物要及时隔离处理,无治疗价值动物要及时扑杀处理,尸体及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深埋或烧毁;患病动物污染的场所及用具要彻底消毒;同群动物可用变态反应或血清凝集反应进行普查,淘汰或扑杀阳性动物。 公共卫生 从事打猎、养殖、屠宰、处理肉品皮毛和从事本病工作的人员,可通过接触、水、食物和吸血昆虫等媒介而感染。约经5 d潜伏期后发病,表现头痛、波浪型热,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程约三周。 预防:须避免接触患病动物及被污染环境,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可疑的肉品及其他产品必须无害化处理方可利用。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目录 本章 结束 本节 土拉杆菌病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制 公共卫生 土拉杆菌病 土拉杆菌病又名兔热病(tularaemia),是由土拉弗朗西斯菌引起的、主要感染野生啮齿动物并可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自然条件下主要流行于野兔和家兔中,但许多种食肉动物亦是本菌的易感动物或携带者。 以高热、全身淋巴结及内脏器官发生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为主要特征。 本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进境动物Ⅱ类传染病。 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涉及欧洲大部分亚洲和北美洲。在世界上该病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西非一些国家也有流行。靠近我国新疆的阿拉木图、阿勒泰地区均有本病报告。 动物感染野兔热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美国羊群中的多次流行曾造成大批动物死亡,康复的羊群大都体质衰弱,羊毛断裂,脱落,严重影响毛皮产量和质量,同时对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病原 土拉弗朗西斯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细菌,有两个主要生物型,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组织内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本菌为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在卵黄囊中生长茂盛。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颇强,对低温抵抗力强,在低温条件下和在水中能长时间生存,且毒力不降低。但对热和化学消毒药抵抗力弱。 在动物尸体和皮毛中能生存40~133d。在蚊子体内可生存23~50d。 土拉杆菌的感染性极强,低水平感染即可引起疾病。 研究表明气溶胶粒子对人感染实验剂量为1μm含250个菌,认为土拉杆菌半数感染量(最低250个菌,而布氏杆菌、鼠疫10000个菌、炭疽杆菌为10万个芽孢。 本病实验室感染亦常见,1950~1960年仅在美军化学兵生物实验室即发生了 84例感染。 气溶胶在20米外仍具有感染力。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及传染源:该病的易感动物非常广泛,各种野生动物、家畜和家禽都可感染,无年龄限制,已发现有136种啮齿动物是本菌的自然储存宿主,最大保菌宿主是野兔群;被啮齿类动物污染的地表水也是重要的感染来源。 对人严重致病,但人不作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易感及带菌的动物种类非常广泛: 啮齿动物(长尾鼠、地鼠等) 毛皮兽(野兔、黄鼠、水鼠平、麝鼠平、水貂、北极狐、银黑狐、赤狐、灰狐、丛林狼、白鼬、斑臭鼬、加拿大臭鼬及浣熊等) 禽类(鹞、鹰、麻雀、鸽、鸡、鸭、鹅等) 家畜(绵羊、山羊、牛、水牛、猪、马、骆驼、兔、猫、犬等) 人因食用未经处理的病肉或接触污染源可能感染发病 本病一般多发于春末夏初,这与啮齿动物及吸血昆虫的繁殖滋生有关,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当兔群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饲养管理不当,使兔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野生啮齿动物中常呈地方性流行,大流行见于洪水或其他自然灾害时期。 临床症状 通常以体温升高、衰竭、麻痹和淋巴结肿大为主。潜伏期为1~9d,但以1~3d为多。 兔:常无明显症状而呈败血症死亡,病兔死前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淋巴结肿大、质硬;鼻腔发炎,流浆液性鼻液,偶尔伴有咳嗽,白细胞增多。病程7~15d。 反刍动物:多为慢性经过,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妊娠母畜常发生流产。 猪:多见于小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腹式呼吸、咳嗽,病死率较低。病程7~10d。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的动物,尸僵不全,血凝不良,无特征性病变。 病程较长者可见尸体极度消瘦,皮下少量脂肪呈污黄色,肌肉呈煮熟状。 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色深红,切面见针尖大的灰白色干酪样坏死结节;淋巴结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脾:肿大,色深红,表面与切面有灰白色的针尖大至豌豆大的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