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的发现过程及相关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微子的发现过程及相关思考

中微子的发现过程及相关思考 摘要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家族中重要且具有特色的成员之一,它不带电,只参加弱相互作 用,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几率很小。因此,人们不容易捕捉到中微子,用实 验证明其存在十分困难。从中微子思想的提出到证实其存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个春 秋,这一过程中凝结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 关键词:中微子,发现过程,物理学史 一.著名的的中微子假说 中微子的发现和β衰变之谜紧紧联系在一起。1896年2月,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放射性。1899年,卢瑟福等人研究放射性时发现,天然放射性的射线由几种不同的射线组成:一种是带正电的α射线,一种是带负电的β射线。1900年法国化学家维拉德确认镭的射线还有不带电的第三种射线,1902年,卢瑟福将这种射线命名为γ射线。1914年,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公布了关于这3种射线能谱的研究结果:放射性物质所发射的α射线和γ射线的能谱是分立的,β射线的动能有一个连续变化的能谱范围,而且电子能量的最大值与原子核的末态能量加在一起才能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德国放射性化学家迈特纳(L.Meitner)从量子论出发,深信这些连续谱线属于次级射线引起的。她设想,初级电子在离开核后经过原子内强大的电场区时,由于各种原因(如:域值辐射或与轨道电子的碰撞)要损耗能量。剑桥化学家埃利斯(C.D.Ellis)持同的观点,他设计了一个实验以证实自己的看法。如果实验装置安排恰当的话,能够将电子发射时放出的能量全部都转化为热能,通过测量热量即可断定连续谱是最大值(迈特纳的观点)还是平均值(埃利斯的观点)。实验证明了埃利斯的看法是正确的(即发射电子的能量比按能量守恒定律预计的要小)。就连玻尔都宣称:迈耶(Mnyer)和亥姆霍兹(Helmholtz)时代建立起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能量守恒定律崩溃了。迈特纳正确地对待这一令人心烦的问题,她与奥尔特曼(Walther Orthmann)重复了这一实验,并证实有部分能量以某种形式逃过探测器.她相信γ射线很可能伴随着电子一起发射,这一现象如果是真实的,那人们又可重建能量守恒定律.迈特纳精益求精的实验和准确的测量为泡利的中微子假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海森伯认为也许应该求助于一种更新颖的动力学并引入距离的最小单位,而玻尔则重新提起了他的能量统计守恒性的假说。泡利认为这许多说法都不太可信,在他看来,惟一的出路就在于承认原子核在放出β电子的同时还放出另外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具有很大的穿透性,以致在所有的仪器中都没有留下踪迹。1930年12月4日,一个放射性会议在图宾根召开,盖革(H.W.Geiger)和迈特纳都参加了。泡利由于不能从苏黎世脱身,托同事带来了他的信。在信中他首次提出了“中微子”假设,他起初把这种假说性的粒子叫做“中子”,公开信中大胆提出:“只有假定在β衰变过程中,伴随着每一个电子有一个轻的中性粒子(称之为中子)一起被发射出来,使中子和电子的能量之和为常数,才能解释口能谱的连续。”当时按照泡利的设想,这种粒子的性质有的类似于今天的中子的性质,有的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电子性反中微子”的性质。 在发现中子以后,意大利罗马费米(E.Fermi)小组的物理学家篷捷科尔沃(B.Pomtecorro)最先建议费米将泡利预言的小的中性粒子正名为“中微子”(neutrino)以便以字面上区分“中子”(neutrone)。1933年,费米在泡利基础上提出了衰变的电子中微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中子和质子可以看作是同一种粒子(核子)的两个不同的量子状态,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相当于核子从一个量子态跃迁到另一个量子态,在跃迁过程中放出电子和中微子,而β粒子是核子的不同状态之间跃迁的产物,事先并不存在于核内,所以,引起β衰变的是电子一中微子场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属于弱相互作用。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β谱的形状,给出了β衰变的定量描述。 探索中微子的艰难过程 但是在理论上预测了中微子后,无论物理学家如何努力寻找,直到40年代初,没有任何实验观察到中微子的存在。事实上,捕捉中微子实在如大海捞针,因为中微子性质很独特,不带电。不能引起电离效应,但穿透本领特强,贯穿地球如同光穿透玻璃一样容易,上万公里的金属墙可一穿而过。所以在泡利及费米发话后近十年中,物理学家创设了各种捕捉中微子的方法,但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在实验探测中微子的历程中,我国著名粒子、核能物理学家王淦昌老先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41年,王淦昌随浙江大学转移到消息十分闭塞而又偏僻的西南边陲贵州遵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当发现克兰和哈尔彭有关口衰变核反冲的实验后,认为反冲原子的电离效应太小,有必要另辟蹊径来探测中微子。为此,他从抗战后方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杂志《物理评论》投寄了题为《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