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
土窑洞四合院
在我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地区,自古以来流行着一种窑洞式住宅。因为这个地区多为高原黄土地带,地势丘陵起伏,土质坚实,老百姓充分利用这个自然条件,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窑洞住房。一种称作靠崖窑,就是在天然土山崖上横向往里挖洞,洞呈长方形,宽约三一四米,深有达10多米的,顶上作成圆拱形,进口安上门窗就成了一间住房。规模大的有将并列的几个窑洞横向用券门打通联成一体;有上下作成二层或多层窑洞的;有在山崖外另建房屋与窑洞一起用围墙围成院落的。另一种称作天井式窑,就是在平地上向地下挖一深井,呈方形或长方形,深约七一八米,再在方井的四壁横向往里挖洞作住房。从地面经阶梯到井内,井底院子也种植树木花卉,形成为一座环境秀美的地下四合院。窑洞建筑的优点是既省工又省料,经济条件差,先挖一个洞,做一副木门窗就能住人。条件好了再接着挖洞,再做比较讲究的门窗装修。窑洞四周土质厚,所以保温好,洞内冬暖夏凉,适合北方气候。但它的缺点是比较潮湿,洞内通风不好,另外还怕雨水,尤其天井式窑洞,轻者滴漏,重者可使洞穴倒塌。
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方最基本的住宅形式,其中尤其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它的基本形式是由几幢单体建筑,分别放在东南西北四面,建筑之间用廊子联系组成一个方形院落,所以称为四合院。四合院的主要建筑称正房,都坐北朝南;两边东西向的房屋称厢房;南面是一排廊子,中间开一道门称二门;二门内部为四合院的内院,二门外是东西狭长的前院;院南面是一排称作倒座的房屋,四合院的大门就设在东南角上;在正房的北面还有一排后罩房。这些房屋的用处是:正房为一家的主人住房,东西厢房为儿女辈使用,前院倒座作待客的客房和男仆使用,后罩房作为库房、厨房和仆人用房,有时在正房两侧加建称为耳房的小屋多作厨房、厕所等用。这是北京四合院的标准形式。有的小型四合院只有一道院落,正门进去直接到内院,既无前院,也没有后罩房;有的大型四合院则用几重院落前后重叠或左右并列在一起;有的还附有花园以满足富有的几代同堂大家庭的需要。四合院房屋的门窗都开在朝院里的一面,背面除临街的一面有时开有小窗外,其余都不开窗,形成一个四外封闭的内向的住宅空间。这样的布置,一方面符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一套封建的宗法观念,同时又满足一个家庭生活上的需要。从大门进去,迎面有一堵称为影壁的短墙,上面有装饰雕刻,可以起到一个遮挡作用,不使人一进门就直接见到内院的住房,同时也是进大门第一眼能见到的景观。内院多种花木,品种随主人的爱好而定,经常用的有海棠、柿子、紫荆、紫薇等树种和芍药、月季、玉簪、菊、莲荷等花卉。院子中央有十字形砖石铺砌的路,四周房屋用廊子相联以便雨雪天行走。整座四合院避开了城市的喧哗,创造了一个宁静和亲切的环境。 东北地区的四合院虽然也是由四面房屋组成院落,但由于这个地区地广人稀,当地多用马车作交通工具,又加以气候寒冷,所以这里的四合院占地比较大,院子宽敞,便于车马回旋。尤其院子的东西方向长,以便使正房更多地受到日照。大门开在南面的中央,门较宽,没有高起的台阶,便于车马进出。山西一些城市的四合院和东北的又不一样,因为城市用地紧,每一户又都要临着街道,所以只能占据一小块临街的面积,同时也为了避免夏季烈日对正房的照晒,所以形成的四合院多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条形状。
明代末年,中国出了一本名为《园冶》的书,这是一本造园的专著。作者计成,公元1582年出生于松陵(今江苏吴江县),从小喜欢绘画,青年时代游历过长江和华北一带,饱览过祖国山河之美,后来在家乡一带从事造园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著名的造园家。他53岁时,写了这本《园冶》。因为他既是一位能文能画的文人,又具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所以他能在这本书中对园林的选址、立基及园林建筑的种类和式样,对堆山、选石、造墙、铺地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书中不仅包括这些具体经验,而且还有作者对造园理论的理解和阐述,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古代园林经验的系统总结,作者的不少见解都带有精辟的理论性质。
图20 园林中圆洞门
图21 园林中堆石 在《园冶》第一卷的兴造论中,计成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随地基之高低,体察地形的端正,应用原有的树木、水流,看适宜建亭之处则建亭,适宜造榭处则造榭,什么都要处理得“精而合宜”。所谓借就是借景,园林虽有内外之别,但取景没有远近的限制。颐和园西面玉泉山上的玉峰塔,虽离万寿山有近2000米之远,但它却是颐和园最好的借景,仿佛塔也是园内的一处景点了。苏州拙政园内可以遥望到城内的北寺塔影。园外临居楼阁的一角,墙外的繁花一株,都可以把它们组织成为园内的景观,这就是计成所说的远借、邻借和应时而借。所以他讲“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这才是“巧而得体”。 在《园冶》第一卷的造园总论中,计成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