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下游水患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水患的表现及治理措施
河南省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地理组
吴 强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3443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二)善决与善徙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中,黄河决口达1500多次,重大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河道摆动和泛滥波及的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江淮,影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五省,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改道的情况极为复杂,但在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中,仍可看出一些规律性特点。
从黄河摆动的趋势看,基本上是以豫东北平原为顶点,自北而南,再趋向北,呈扇形扫射。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河,是已知的黄河改道中最偏西北的一条,其下段河道经过河北平原的北部,在天津附近入海。往后,河道逐渐南移。战国至西汉时期,黄河下游中间一段已进入鲁西平原,入海口移到黄骅县北。东汉至隋唐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大部分流经山东境内,入海口移到今渤海湾南岸的利津附近。到了北宋,大河出现向北摆动的趋势,大部分时间在山东入海,部分时间回到河北入海。金元以后,黄河下游河道移到了现行河道以南,入海口由渤海转到了黄海。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境内),改道流向东北,经鲁西平原,复入渤海,这就是现在的黄河。
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是黄河自身泥沙沉积及所引起的地貌变化。据有关资料分析,古时,黄河下游是顺着古黄河冲积平原的地势呈辐射状漫流的。河水出孟津后,北岸为平原,南岸尚有邙岭、广武等山屏障,故主流易偏北。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多沿黄河主流两侧筑堤防洪,导流东北入渤海,从而使黄河主流河道逐步被固定在黄淮海平原的西北部。后来随着泥沙的堆积,,北部地势抬高,河道逐渐南移;当河道继续南摆,受到山东丘陵和南部较高地势阻挡的时候,即北宋时期,则又出现返回北移的趋势。
金元后,一方面由于黄河泥沙长期堆积在北部,使平原南北高差逐渐缩小,另一方面由于孟津至武陟段的黄河“北岸生滩,水趋南岸”,增加了新乡、原阳至郑州一带南岸决口、改道的可能性。所以,黄河主流逐步移到了今天河道以南,直至黄河平原南部的西缘。
由于南部地势比北部高,再经过黄河近700年的淤积,南北高差更为悬殊,所以改道北流,复入渤海,乃黄河变迁的必然趋势。
从决口、改道的地点看,一般是先集中在河道下段,然后逐步向上移动。而当河道上段决溢频繁之际,往往发生大的改道。
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在齐国与之间晋、燕之间,即今河北宁晋泊以下至海滨,有一数百里宽的空无村邑地带,为大河决溢频繁的地区。战国至隋唐,黄河决溢的地点逐步向上集中到了今天山东平原县、河北馆陶县至河南濮阳一带。隋唐至明初,进一步一到了河南滑县、延津、原阳、郑州一带。随着决口地点向上集中,大的改道不断发生。历史上26次大改道,有25次发生在馆陶以上河段,其中22次发生在豫东北平原上。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一、周宿胥口河徙“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河决宿胥口二、新莽魏郡改道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建炎二年(1128年)冬杜充六、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七、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八、清咸丰铜瓦厢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掘郑州花园口堤。《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
疏导分流,分洪滞蓄
疏导分流是治黄史上运用较早和基本的方法。传说是夏禹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采取疏导为主的方法。清除水中障碍,增加泄水去路。这种治水方法,反映了人们对黄河水势认识的提高。在这以后,历代治黄者也多以疏导分流为上策,并都获得可较好的效果。
分洪滞蓄也是一种疏导分流的方法。它是利用天然洼地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