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比较视域下中国诗的早熟早衰观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诗早熟早衰观的面貌、成因,发现这一观点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对中国诗歌发展面貌的简单总结,其仅在一定条件下成立。中国诗抒情诗风表面上看早熟早衰,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隐含着中国诗歌发展需要满足普通民众审美诉求的期待。
关键词: 比较视域 抒情诗风 中国诗 早熟早衰
钱钟书先生在给美国人讲演时谈道:“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道:“论诗与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很早就达到了峰极;然而,就中国许多文学评论家的观点看,中国诗歌在中晚唐便已开始走向衰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诗“早熟”与“早衰”呢?
一、比较视域下抒情诗风“早熟早衰”成因探析
1.中国抒情诗风的早熟。就抒情诗风的形成而言,直到文艺复兴,西方许多著名大诗人,诸如雪菜、拜伦等,才创作出了不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而中国抒情诗风的“早熟”早在先秦,这一点可以从《诗经》到《楚辞》的转变中看得一清二楚:《离骚》中处处透露着浪漫主义气息,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移”。从开篇到结尾几乎都以想象行文表情达意,而纪实文字则显得寥寥。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出现,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纯粹的抒情诗”。同时,将中国诗歌的起点一下子提到了半空中,一下子提到了西方诗歌还要发展很久才能达到的水平上。加之古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并不能滋养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史诗的生发,所以中国诗体发展到抒情诗,在旁人看来便是一蹴而就的。后世中国诗人从这个起点出发,愈发高远。这就是中国诗“早熟”的原因。
2.思想决定了艺术。与中国哲学“早熟”存在很大关系。中国哲学极早就达到了顶峰,甚至比诗歌的顶峰出现的时间还早。在《诗经》中仍能看到一些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篇目,如《邶风?二子乘舟》、《大雅?荡》等。这些诗歌与西方早期史诗在题材选择上并无悬殊的差异。但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昏暗、社会动荡、思想混乱的局面后,特别是在儒、道二家的哲学思想兴起并盛行后,中国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来看,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士志于道”;而老庄则更致力于跳出世俗的禁锢,返璞归真,一心求道。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关注焦点已经开始脱离基础的物质生活,转向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的转变必将体现在其所创作诗歌的风格上。具体来说,便是由表现最基本的喜怒哀乐的现实描写,转向浪漫主义的想象驰骋,表达更为复杂而深幽的思想感情。
二、中国诗歌诗体与诗韵的渐熟现实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诗的早熟更多的是内容上的早熟,即没有按西方诗歌“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发展规律,这并不代表中国诗在形式上也是早熟的。事实上,中国诗歌形式的发展历程并不逊于西方诗歌厚积的过程。中国诗歌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字数上,也就是四言、五言与七言之分。从这一区别出发,后来又发展出了格律。
1.四言到五言的嬗变。中国诗歌最早是从四言诗开始的,如五帝时代的《击壤歌》、《尚书》中记载的《卿云歌》,这种四言传统在《诗经》中体现得最明显。四言的优点在于句势严整,气势恢宏,正如北京紫禁城通过磅礴的宫殿群而营造出的宏大的美。此外,即使句数增加,四言短句的特点也使全篇看上去不致太过冗长。古人说话往往爱引用诗助长语势和完足语意。所以五言诗出现的早期并未触及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据严羽《沧浪诗话》中讲:“五言起于李陵苏或云枚乘。”[1][2]但在西汉,以韦孟的《讽谕诗》为代表的四言诗仍居于主体,且李陵的五言诗被指为后人伪托[1]。到了东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但它仍然未能撼动四言诗的根基。在正式场合,人们还是惯用四言而非五言,如魏武帝脍炙人口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组诗,陈思王的《应诏诗》、陆机的《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等。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晋南北朝。到了大小谢的时代,我们已再难找到一首四言诗了。至此,中国诗歌形式终于完成了最精彩的一次飞越。这次飞越对于中国诗的意义,一点不亚于马克思评价“商品-货币”这一惊险的飞越之于人类劳动生产史的意义。
2.诗韵的渐熟。从四言到五言,虽然只是每句添了一个字,却着实是中国文艺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它标志着文人士大夫呆板的排比造就的气势,转而偏向灵活的形式带来的淡雅的美感,正如汉魏大赋向六朝抒情小赋的转变,中国诗歌开始由关西大汉连珠炮似的高喊,转向江南女子吴侬软语的呢喃。从后世格律的角度看,四言的节奏点只能“二二”断开,“一三”或“三一”的形式都是偏颇的,但就五言诗而言,这种平均分配的断法毫无意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