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的文化特征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社火的文化特征探讨   【摘 要】社火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娱乐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约在西汉年间,社火由中原地区传入青海,随后不断融进当地文化,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文化色彩的社火文化。青海社火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吸收了青海各民族的文化养料,呈现出青海多民族文化的色彩;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社火文化,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表演内容上,展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社火表演时,演员与观众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社火音乐具有比较多的地方文化特征。保护和传承青海社火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关键词】青海社火;民族色彩;宗教色彩;地方色彩 社火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它是民众在春节期间进行的集舞蹈、戏曲、杂剧、造型表演等为一体的民间游艺活动的总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火最早兴起于中原的汉族地区,关于传入青海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同意西汉传入说。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的多元文化共生地区。社火传入青海后,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延续,并不断融进当地各民族的文化因子,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独具青海特色的社火文化。青海社火为弘扬传统文化、维系青海各民族团结、促进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探讨青海社火的文化特征,旨在进一步探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争强民族团结的文化之源,促进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出时代光辉。一、多民族文化色彩在青海省,共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保安等全国56个民族中的48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多民族杂居,自然会形成文化上的交融与相互影响,尽管社火是汉族人的民俗文化,但或多或少会受到域内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在青海,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因此歌舞类项目在青海社火中的份量很重。在各民族的舞蹈中,流传最深远的当属藏族的锅庄舞,不论民族和年龄,青海人几乎人人都会跳锅庄舞,其对社火的渗透也最多。当社火表演中的锅庄舞一开始,连观众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同演员一起伴随节奏舞动。青海社火中的牦牛舞也是受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既传递出牦牛坚毅勇猛的性格,也?w现了藏族同胞草原生活的乐趣。牦牛舞由两名演员扮演一头牦牛,披上仿制的皮毛道具,绑上牛角,伴随音乐,如同真正的牦牛决斗一般,动作疯狂激烈,充满新奇感。土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土族的安昭舞也融入到了青海社火中。安昭舞土语翻译为圆圈舞蹈,是土族比较古老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众人随着领唱悠扬的歌声手拉手围成圆圈,尽情舞蹈,气氛热烈和谐。而土族一种类似于旋转秋千的圆形娱乐工具轮子秋,也形成了社火中的另一大亮点,它制作精巧,装饰精美,土族人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轮子秋上旋转着,彩色的衣带随风摆动,矫健的身姿挥洒自如,透露出一种勇敢拼搏的土族精神。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信仰伊斯兰教。像撒拉族的传统舞蹈《阿丽玛》[1]不仅体现出撒拉小伙的热情大方,也显现出撒拉族姑娘的温柔美好,这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舞蹈深受青海人的喜爱。因此在青海社火中,汉族人民常常装扮成撒拉同胞尽情舞蹈。至于回族,“不事歌舞”是该族人的传统,但在社火热烈氛围的感染下,回族同胞也愿意来传递欢乐,用质朴的歌声唱响“花儿”小调。在进行社火表演的这段时间内,有的回族同胞会在路边做起小买卖,一边赚钱一边当观众,也不失为参与社火的一种方式。每逢表演社火的日子,青海各族人民欢聚在一起,共同歌唱舞蹈,象征着青海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正是多民族独特的文化汇聚融合,造就了青海独特的社火文化,形成了青海民俗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二、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社火根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食物充足,《诗经》的《莆田》就有这样的记载:“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Y我士女。”①据《礼记?月令》介绍:“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门闾。”② 关于祭社的原因,《风俗通义?祀典》作了较好的诠释:“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抱功也。”③至于祭火活动,被认为比祭社时间更早,火的出现使人类的荒蛮生活得以结束,人们对火充满了崇拜,像现在藏族围绕火堆跳锅庄舞、云南普米族的火把节等少数民族的风俗活动被认为就是祭火活动的活化石。④今天,社火表演的许多形式在古代有关祭祀活动的文字记载中大多有迹可寻。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如今,各地社火的祭祀功能大多弱化,而娱人、经济等功能则不断突出和显现出来。但是,青海的社火活动仍然保留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其娱神的功能依然明显,体现了青海古朴醇厚的民风,突出表现在社火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演员的“装身子”、“卸身子”[2]等仪式上,它们依旧神秘规范,演员需要去附近的庙宇祭拜各路神灵,以求许可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