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与临床意义.ppt.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与临床意义.ppt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脏结构 心脏主要由心肌纤维/细胞组成,包含大 量肌原纤维; 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仅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 心脏富含蛋白和利用能量的酶: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myoglobin,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 LD),这些都成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1979年WHO心梗诊断标准 典型持续的胸痛史 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心肌酶学改变 LDH及同工酶 LDH催化反应是无氧糖酵解的最终反应,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特异性不高,测总酶临床意义不大。 LDH是由两个亚基(H和M)组成的四聚体,形成5种结构不同的同工酶,按电泳速度的快慢命名为LDH1、LDH2、LDH3、LDH4和LDH5 心肌细胞中主要的LDH为LDH1 出现较迟,胸痛发作24小时后测定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对诊断AMI毫无优点,当AST升高时几乎无一例外都伴有CK/或LDH升高,如果考虑到AST还大量存在于其它器官,如肝、肌肉内,其测定特异性明显低于CK。 羟丁酸脱氢酶(HBDH) 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酶,HBDH是指用酮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时测得的LDH活性,LDH1和LDH2比其它同工酶对酮丁酸有更大的活性,因此HBDH活性相当于LDH1和LDH2。随着有更好方法测LDH同工酶,已无必要再测定此酶以诊断AMI。 CK及同工酶 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此名称不确切,目前已摒弃不用。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 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CKBB(CK1)存在于脑组织中, CKMB(CK2) 和CKMM(CK3)存在各种肌肉组织中 ; CK-MB占心肌总CK的l5%~25%(骨骼肌中为1~2%)。 CK半寿期:10~12h CK测定方法 免疫抑制法: 抗CK-M抗体抑制CK-M亚单位,测定剩余的非M-CK活力, 包括CK-BB、CK-MB中的B亚基、巨CK、CK-Mt,由于心脏疾患病人血清中CK-BB、巨CK和CK-Mt的含量可忽略不计,非M-CK活力代表CK-MB中的B亚基活力,乘以2即为CK-MB活力。 参考值: CK-B 3 U/L CK-MB 15 U/L CK-MB/总CK 5% 诊断AMI的决定性水平: CK-MB 25U/L CK-MB/总CK 6~25% CK测定的优点 CK测定的缺点 CK总酶特异性较差,特别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只有CK-MB亚型可应用于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 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在心肌细胞中的浓度很高;而在其它组织中的浓度很低。特异性强 在心肌损伤后能很快释放入血。敏感性高 在多日内保持异常。窗口期长 检测所需时间短。 2000年ESC/ACC心梗诊断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随后缓慢降低/CK-MB快速升高后降低,并伴有如下条件之一可诊断为AMI: 肌钙蛋白(troponin) 1965年 Ebashi 和 Kodama 首先发现,随后被命名 1968年 Hartshorne 和 Mueller 认为是一复合物,并研究了功能 1971年 Ebashi 等纯化后用 SDS 电泳分析,得到三个片段 1973年 Greaser 和 Gergely 根据其功能,将三个亚基命名为 TnC,TnI,TnT 肌钙蛋白( troponin) 肌钙蛋白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位置 外周血中的 cTn 心肌损伤后 6~8 h 后即可在外周血测得 增高持续 7~10天(cTn I) 或10~14天(cTn T) cTn 的释放以 TnC-cTnI-cTnT 复合物形式,随后降解;外周血中的 cTnI 以 cTnI-TnC复合物形式居多数(90%以上),游离的 cTn I 较少;cTn T 游离形式较多 cTn T 的检测 1992年推出 cTn T 1 临床应用中存在和 Tn T 骨骼肌亚型的交叉现象,在部分晚期肾功能衰竭病人中的“假阳性”现象 1997年的 cTn T 2 诊断敏感性与 cTn T 1相同而心肌特异性更高,并基本上排除了交叉现象,部分晚期肾功能衰竭病人中的“假阳性”问题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cTn T 的检测 1999年的 cT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