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与茶
道家与茶
道家与茶-尹立新2009-12-20道家与茶文化的关系,是人们谈论最少的。然而它们的关系又是最深的。从发生学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无疑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而从观念的角度看,就更是如此了。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其观念的源头。道家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都深深地渗透在其自然观中。而这对茶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道家对生命长久的尊崇,决定了他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决定了道家医药在中国中医药史中的地位,翻开茶文化史的第一页,我们就可知道,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荼即是茶字的前身。神农是中国上古时代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传说他不仅是中国农业、医药和其他许多事物的发明者,也是中国茶叶利用的创始人。神农氏以茶解毒的传说有三种说法:1、神农为研究百草的特性和功能,在采集草药的过程中,一定要亲自尝嚼,来辩别性味,了解功效。一次,他吃下了有毒植物,感到头昏眼花,口干舌麻,全身乏力,于是躺卧在大树下休息。一阵风过,树上落下片片绿叶,神农信手放入口中咀嚼,感觉味道虽然苦涩,但舌根生津,麻木渐消,头脑清醒。于是采集回家研究,果有解毒功效,因而定名为荼。2、神农常将采集的草药亲自煎熬为人治病,一日,正准备煎药之时,忽有树叶落入锅中,但见汤色渐黄,清香散发,饮之其味虽苦,却回味甘甜。当时神农正肚子痛,腹泻不止,于是趁热喝了两大碗。说也奇怪,肚子不痛了,泻也止住了,而且精神振奋。从而发现茶有解渴、止泻、解毒、提神等作用。3、神农得天独厚,生来就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什么东西在肚子里活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神农发现肚子不舒服,肠胃中出现块块黑斑,同时舌麻口干,胸闷气急,他就随手把一种树的树叶放入嘴中咀嚼吞食,忽觉叶汁在肚子上下游动,所到之处,黑斑顿消,人也感到舒服起来。这种树叶汁水,像巡逻兵一样在肚子里查来查去,直到把黑斑消灭光。神农意识到,这些黑斑、舌麻等就是中毒的表现,而这种树叶有解毒的特效,因此形象地把它叫作查,之后逐渐演变为茶字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敬和怀念,也反映了药食同源的说法。其实,一切神话、传说都深深印刻着人类实践与劳作的痕迹,从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基因。这就是一切始发性文化形态的奥妙所在。上述这个传说中的茶的老祖宗,在道教中,却是太上老君点化而成的徒弟。《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不管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如何,它与道家精神及其自然观是极其吻合的。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人的生存必须顺其自然地利用物的自然属性,这恐怕也是后来的道教充分开掘人的自然潜能--炁,并发掘物的自然潜能--炼丹(化学与药物的启蒙态)的起始观念与内在原因吧!当然,这也决定了他们必定会遍尝百药,决定了他们必然会最早发现茶的药用功能了。其实,不必光看神话传说之类,历史本身就告诉我们,道家与茶的关系,比佛、儒更为久远。中国的茶文化萌芽确为两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而此时期正是中国文人们为老庄思想陶醉得如痴如狂的时代,同时饮茶也成为一种文人的生活习惯。《僮约》说:烹荼净具,武阳买荼。即为饮茶习俗的史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亦有以茶代酒之记载,而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荼,令人少眠的说法。道家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的己载。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故事似不可全信,但仍有真确之处。陆羽《茶经·八之出》关于余姚瀑布泉的说法即为明证: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日仙茗,大者殊异。此处所指余姚瀑布与《神异记》中的余姚瀑布山实相吻合,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确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巧就巧在它也是道教的真正发源地;其形成年代,也为两汉期间。其时,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创五斗米教。此后,道教在理论和组织形式上逐渐完善,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布衣百姓,各社会阶层都普遍地对它感兴趣,而且经久不衰,影响至今。大多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乐园生活,从而以冷漠态度对待人生及其社会现实。而道教却无比的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尽早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义智能搜索奠基下一代互联网.doc
- 语文教师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doc
-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doc
- 语言交际理论的发展轨迹.doc
- 读 尼采《权力意志》 有感.doc
- 读《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后感.doc
- 读《鲁班的子孙》.doc
- 读两宋风云后有感.doc
- 课间安全宣传资料.doc
- 调度工作应遵循的原则.doc
- 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pptx
- 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管理专家共识(2025)PPT课件.pptx
- 临床管道安全集束化护理措施 PPT课件.pptx
- 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管理专家共识(2025)PPT课件.pptx
- 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管理专家共识(2025)PPT课件.pptx
- 1珠海、深圳、广州、佛山城更政策搜集汇总20250115.pdf
- 内镜下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管置入术减重专家建议解读PPT课件.pptx
- 内镜下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管置入术减重专家建议解读PPT课件.pptx
- 胶原蛋白口周年轻化填充的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5)解读PPT课件.pptx
- 胶原蛋白口周年轻化填充的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5)解读PPT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