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完整)--.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历史,哲学,军事,战争

     前  言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古典戏剧中,悲剧是其中最能扣人心弦、动人肺腑的剧目。它是我 们民族创造的艺术珍品之一。这里评选的十大古典悲剧,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 作品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它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 知。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被剥夺了学习文化权利的广大农民,利用它们来教 育和娱乐自己,从中猁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鼓舞自己的生活热情,提高自 己的道德情操。我国这份珍贵的戏曲遗产,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和作家,也还有欣赏的价值 和借鉴的作用。因此,整理和评点这些作品,总结其成就,探讨其特征,就是一件十分有 意义的工作。   一   从我们老一辈学者的口里知道,在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希腊神话和《莎氏乐府本事 》中的一些悲剧性故事,以及《王子复仇记》、《黑奴吁天录》①等悲剧译著的传入中 国,在少数企图沟通中西文化的学者中曾引起中国有没有悲剧的争论。由于我国古代文学 论著中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也没有系统地探讨过悲剧和喜剧的不同艺术特征,而欧洲从 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以来流传了大量这方面的论著,当时熟悉欧洲文化的学者就往往拿欧洲 文学史上出现的悲剧名著以及从这些名著中概括出来的理论著作衡量中国悲剧。而另外有 的学者——他们多数是专攻中国文学的,则认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形成 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拿欧洲的悲剧理论来衡量。由于双方所熟悉的材料不同,观点不 同,特别是当时的学者都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和文艺理论的指导,他们的争 论自然不会有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 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出现新生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跟日渐趋向腐朽的旧势力展开矛 盾、斗争。由于新生的事物还比较微弱,在当时的现实情势下,它还不可能突破旧势力和 种种障碍前进,而不得不以失败甚至死亡告终。这些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他们的英勇斗 争,赢得了许多先进人物的同情,他们的失败或牺牲,就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悲痛。作家 或诗人把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成为悲剧性的故事,故事中的矛盾斗争就成为 悲剧性的冲突(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冲突往往带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历史的必然 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恩格斯对悲剧性冲突的概括(见恩格斯《致斐?拉 萨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明了带有本质意义的悲剧特征,是衡量古今中外的一 切悲剧作品的共同尺度。   但是悲剧作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各自产生、发展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民族性 格和各异,在思想倾向、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各个方面,又各自形成不同的艺术特征。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悲剧理论,但从宋元以来的舞台演出和戏曲创作来看,说明悲剧 是存在的。由于向来封建文人对戏剧的鄙视,我们没有象欧洲的学者,总结出一套相当完 整的悲剧理论。“前人未了事,留与后人补”,今天只好由我们来补做这方面的工作。   二   欧洲戏剧远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在希腊的雅典城邦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已分别为悲剧、 喜剧两大类型,产生了埃斯罗库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等影响深远的悲剧作家和作品。随着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理论上的争论与总结跟着 来了。留传下来的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对悲剧的因素、情节、结局、效果等各个方面 都作了认真的分析与概括,并指出悲剧要摹仿严肃的行动,表现庄严的风格,对后来欧洲 悲剧的发展在理论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早期的雅典城邦,由于工商业奴隶主势力的扩大,一度衽民主改革,使自由民享有民 主权利。城邦每年春季都在露天剧场举行盛大的戏剧比赛,在比赛中获得好评的作品可以 得奖。希腊悲剧接触到人类命运、战争、民主制度等问题,贯穿于悲剧中的冲突,主要是 人的自由意志对命运的抗争,比喜剧更能激动人,因此也发展得更好。对比我国的奴隶社 会、奴隶主及其亲属分子占了全国的土地和奴隶,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和亚细亚生产方 式,使当时代表东方文明的周王朝不可能出现科林斯、雅典那样的城邦和工商业奴隶主的 民主改革运动。在王室和各侯国的宫廷、宗庙里,虽然也有大型的歌舞演出,大都是为了 在宴会时娱乐宾客或祭祀时歌颂祖宗,不可能演出为新生事物发展而英勇斗争的悲剧歌 曲。民间虽出现一些悲剧性歌曲,有的被收入《国风》,改变了调子,有的被作为郑卫之 声,亡国之音,渐归凘灭,不可能象希腊悲剧那样的发展。   从春秋到战国,处士横议,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文艺上也改变了死气沉沉的 局面。燕赵的慷慨悲歌,楚辞的哀感顽艳,以及韩娥、宋意、杞梁妻等著名悲歌手的出现 和《涉江》、《哀郢》、《国殇》等带有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