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段(程砚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家名段(程砚秋)

名家名段(程砚秋) 名家名段(程砚秋) 用声音记录中国京剧历史名家名剧名段欣赏京剧教唱名剧画廊谈戏精粹返回首页 名家名段(程砚秋 )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满族),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农,继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幼年家道中落,为生计,6岁投荣蝶仙门下,随荣蝶仙练武功,从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还向名武生教师丁水利学过一出《挑华车》。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学《打樱桃》、《打杠子》、《铁弓缘》。调嗓时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学《彩楼配》、《别宫祭江》、《祭塔》及《宇宙锋》。程砚秋童年时的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最惨痛”的童年。他11岁时初次登台,便以文武各功稳练超群崭露头角,得到内外行的一致赞扬。 1915—1916年,他先以借台学艺的身份,在浙慈会馆参加名票房“春阳友会”的演出,当时余叔岩因倒仓亦常到此参加露演,程在这里得到不少舞台实践和观摩名家名票演出的机会。不久,即正式参加营业演出,在丹桂茶园(东安市场内)为芙蓉草(赵桐珊)唱开场戏,边学边唱。因嗓音高亢,被刘鸿升邀请,为之配演《辕门斩子》等;又应晚年的孙菊仙之约,为孙配演《朱砂痣》、《桑园寄子》等,均获好评。他的演出,尤为诗人、剧作家罗瘿公(1882—1924)所赞赏。在以后的岁月里,罗为扶持、培养程砚秋成才,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为程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7年,13岁的程艳秋进入青春发育期而倒仓,他在罗瘿公的悉心安排和操办下暂不演出,继续延师深造。每天向九阵风(阎岚秋)、乔蕙兰(著名昆旦)、谢昆泉、张云卿(江南名笛师)等学习京、昆各种技艺,更向王瑶卿问业,并观摩当时新兴的电影艺术……程砚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三年后再登台,果然技艺突飞猛进。以后罗瘿公又亲授以诗词歌赋,使研习音韵;并介绍从名画家汤定之学画,从名武术家高紫云学习各种拳、剑。这样,大大提高了程的表演技能和文学艺术修养,更培养了他高尚的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 1919年,程艳秋的嗓音开始逐渐恢复,罗瘿公即命他投拜在梅兰芳的门下执弟子礼。恰好张季直在南通建立“梅欧阁”,梅即亲授《贵妃醉酒》,由程代他赴南通参加演出,以示祝贺。这是程倒仓后的第一次登台。以后又陪梅演出《天河配》、《上元夫人》等,从中得到不少教益。各班社得知程嗓音恢复,纷纷争约。 1920年,他先搭余叔岩班,与余合演《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御碑亭》等,深受余叔岩表演艺术的启发和影响。1921年,应高庆奎之约,在华乐园挂二牌,演《奇双会》、《汾河湾》和《芦花河》等。至此,程艳秋已以自己的艺术实力,在观众中得享盛名。1922年,年仅18岁的程艳秋,便开始独立挑班了。 1922年以前,他主要是继承京、昆传统表演艺术和为发展自己的事业积蓄知识和力量。此时他上演的仅为传统剧目。1922年起,程艳秋开始了他革旧创新的新时期。他继承传统而不泥于传统,学王拜梅而不囿于王、梅的艺术风格,独辟蹊径,另立流派。 其艺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程派艺术的创始期,时间可回溯到1924年以前,包括他艺术发展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梅兰芳已经陆续排演了古装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影响所及,京剧旦角纷纷效仿。罗瘿公及时引导程艳秋开辟自己的戏路,指出:一定要编演“情节戏”,有头有尾地唱;特别要求他钻研唱腔、唱法。王瑶卿也鼓励、帮助他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自己的艺术。1922年起,在罗、王的大力帮助下,程艳秋开始编演自己的本戏。同年10月,他应约首次赴沪演出,除上演《玉堂春》、《能仁寺》、《女起解》、《虹霓关》、《奇双会》等20来出传统剧目外,还上演了罗瘿公为他新编、改编及王瑶卿为之安腔、安身段的《梨花记》和《龙马姻缘》。这次演出以文武昆乱不挡,技艺精湛而获得很大成功。程艳秋的名字,从此传遍整个上海滩。1923年他第二次到上海演出,更为轰动。这一次程艳秋不仅以色艺俱佳,表情、做派细腻吸引着观众,更以艺术上的创新,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由于革新,他演出的传统戏得到“旧戏新唱”的评语,特别是经王瑶卿加工、改革过的《玉堂春》、《六月雪》和《贺后骂殿》等剧的唱腔,一时不胫而走,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新编剧目如《红拂传》、《玉镜台》、《鸳鸯冢》、《风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