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深度旅游—台北老街大稻埕
台湾深度旅游—台北老街大稻埕
“大稻埕”,这个老地名就像北京的“呼家楼”、“灯市口”……一样,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淡出舞台。大稻埕的意思是“宽阔的晒谷场”;不过大稻埕的崛起与晒谷子无关,而是因为流经大稻埕的“淡水河”。大稻埕的区域大约在今天台北市民权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庆北路以西、西临淡水河。据说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来自福建同安的移民为了躲避海盗,从基隆(今天台湾北边的国际商港)迁移到大稻埕,从此大稻埕开始有汉人居住。由于大稻埕西临淡水河,拥有舟楫之便,船舶可以由此沿淡水河出海,前往“唐山”(当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称呼),甚至远达欧美。于是大稻埕的贸易日渐繁荣。正前方就是大稻埕码头大稻埕的老街--迪化街大稻埕崛起之前,紧邻它的南边已经有一个街市,称为“艋舺”,公元1723年(清雍正初年),福建泉州晋 江、南安、惠安移民渡海来到此地,由于当时台湾原住民(日据时代称为高山族,台湾光复后称为山地同胞,现在改称为原住民,一共有九个族)之一的平埔族以独 木舟从淡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来这里与汉人交易;平埔族人称“独木舟”为艋舺,因此而得名。公元1853年,“艋舺”的福建漳州与泉州移民械斗,泉州同安人和漳州人被泉州三邑人(晋江、南安、惠安) 驱赶,先逃往北方的大龙峒,再转到大稻埕,沿着淡水河建起街市,重建庙宇,利用淡水河从事贸易,于是大稻埕形成以同安人为主的街市。此后,台北盆地附近每 遇械斗事件,便有不少人逃到大稻埕,使大稻埕形成四方杂处、开放包容的特色。公元1856年,大稻埕兴建了“霞海城隍庙”,这座庙宇虽然不大,却是台北最 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霞海城隍庙城隍爷以及他的同事们咸丰年间的匾额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后,清廷签订的天津条约里开放通商口岸包括台湾的安平、淡水。公元1860年,淡水正式开港,但是实际停靠的口岸包括艋舺和大稻埕。不久之后,艋舺因为淤积严重航道不畅,船只大多停靠在大稻埕。于是大稻埕取代艋舺,成为北部的商业贸易中心。当时英国人杜德引进泉州安溪乌龙茶茶苗,贷款给农户栽种,再收购茶叶烘培精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品尝之后, 称之为 Oriental Beauty(东方美人),乌龙茶名气水涨船高,欧洲人趋之若鹜。于是外商五大行:德记、怡和、美时、义和、新华利,先后在大稻埕设立分公司,向英、美等 国输出茶叶,大稻埕的繁荣因而从光绪时期一直延续到日治时期。 曾经的迪化街(南街殷赈 郭雪湖 1930) 公元1885年,台湾设省,淮军将领刘铭传担任首任巡抚。大稻埕以台湾北部货物集散中心的地位,成为“台北 火车站”所在地,进一步带动了附近商街的繁华。同一时期,大稻埕富绅林维源与李春生合资成立建昌公司,在大稻埕开辟建昌街(今贵德街),兴建洋楼店铺租给 外商使用,不久各国领事先后在此设立,大稻埕商机蓬勃洋风鼎盛。 今天的迪化街以南北干货,中药为主 清廷割让台湾之后,大稻埕的茶叶贸易依然兴盛。日商全力抵制洋行势力,转以日本、东南亚为主要进出口市场。大稻埕除了传统茶叶贸易以外,南北货、中药、布匹批发业,因为台湾纵贯铁路全线通车而更加繁荣。今天的大稻埕已经不算是台北市的闹区,但是大稻埕的迪化街(过去称为南街)一带,仍然有许多南北杂货店、茶 行、中药店,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带有西洋风格的老建筑。成为这个一度繁华鼎盛港市的历史见证(可惜的是很多古老而有特色的珍贵建筑在被保护之前就已经改建 成新式楼房了)。 每年到了春节前,迪化街更是台北有名的“年货大街”,顾客纷纷涌向迪化街采购过年的时必备的南北杂货,整条街道划为步行街,人潮摩肩擦踵,两边的商店大声叫卖招揽客人,非常热闹。如果您到台北旅游,不妨去看看台北的老市区—迪化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