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青文学4

知青文学4 知青文学4知青回忆录   时代的转轮走得如此之快,教那些追逐时代的人不禁头晕目眩,茫然若失。人们习惯性地避开现在,而宁愿回过头来看看过去。现在浮斥着假象,过去才充满真实。这不,“精英”们的怒火才稍稍减弱,“知青”们的热情又渐渐挥发出来,各地纷纷建立知青联谊会,还有知青商会什么的。这就是人们迅速回头的结果。但迅速回头也似乎来不及,昨天才发生的事情象是那么遥远,就算写了下来也是朦胧不清的。“知青”是一个奇妙的名词,它并不代表它的原始词组“知识青年”,即所谓有知识的青年,也没有原词浓厚的政治性,反而具有相当的社会性,代表另一个与知识不甚相干的东西──上山下乡的城镇青年。这定义竟是如此具体而准确,不上山下乡的不是知青,不来自城镇的不是知青,不是青年不是知青,缺一不可。至于知识嘛,反倒可以忽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早在一九六二年就已经开始,一九六八年是最大规模,一九七三年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开始时,青年们是自愿到农村去的,真正能够在农村扎根的也只有这一批人。经济困难时期,城市里没啥出路,到农村特别是到农场去,好歹是条路。我的一个远亲表姐就是那时下乡的,在海南岛五指山下熬了二十几年。他们的孩子和那些“精英”们正是同一时代的人。六八年上山下乡运动,规模之大完全是空前绝后的。“老三届”在学和不在学的,初中高中合共六届学生,除病残外,通通被扫出城外。“知青”之名就是从那时候起深入民间的,开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之所以说被扫出城外,是因为这次上山下乡,大部分的青年都不是自愿的,出于政治和社会的原因,不得不收拾行装,辞别亲人爱人情人,落拓走一回。正是这些知青,曾经叱吒风云的红卫兵们,用镰刀锄头,戳破了共产主义的七彩肥皂泡,然后用双脚来对政治和社会投票,迅速形成浩浩荡荡的偷渡大军。我的胞姐也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随波逐流。   幸与不幸,我也当了一回知青。说有幸,是因为人一世物一世,能在“广阔天地”里“潇洒走一回”,给人生涂抹些色彩,毕竟是美事。说不幸,对一个城里的毛头小子来???,那黄土地简直就是炼狱。甭说扎根了,就是炼上几年“红心”,也决不是轻易熬得起的。一九七三年,政治形势不详,好象与邓小平有关系。刚毕业,才听到上山下乡 的潮声,神情未定,浪潮已经在身边汹涌。尽管当时让潮声给掩盖了,我和爸爸的这段对话却永远刻在岩石上。   “你年纪不小了,前途的事你得自己决定。”“我想我还是随大流的好。”“我是希望你留在城里,家里就你一个男孩,以后还要你照应。如果你愿意留下来,我已经准备好一套工具,让你学木工,也是门手艺。”潮流兴斗木,无家无户不以斗木为荣。“我一不懂手艺,二无缚鸡之力,不是那号人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你也不笨,边学边做,将就将就,总比下乡耕田好。你以为耕田不需要力气吗?”   “我还是宁愿出去闯一闯。一辈子蹲在家里,就算斗木斗得一流,也是没出息。”上山下乡诚然是一条坎坷的路,但它毕竟通向未来,或许是光明的未来;而蹲在家里斗 木显然没有未来,因为现在就是未来。就这样,一朵大红花送我到了青山绿水,那时候称为“广阔天地”的地方。                 (二)   我下乡的地方是三水县芦苞公社刘寨大队旺寮村。还未出发,我已经被一片乌云所浓罩。当大家听到我要下乡三水芦苞,一个个似得闻虎色变,脸上乌云密布,表情要多阴沉有多阴沉,以致眼耳口鼻看起来有些儿扭曲。原来盛传芦苞地区有血吸虫。下乡后才知道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有过血吸虫的是与芦苞一江之隔的四会县大旺农场, 况且早在五十年代已经被消灭了。大旺农场靠北江处有一片常年积水的沼泽地,血吸虫就在这沼泽上孳生。每隔几年,北江就会发一次大洪水,洪水与西江汇合直迫广州,危及大都市。为保护大都市,一向的做法是在上游地区泄洪,所以挑了大旺农场的荒地炸堤泄洪,而造成常年积水。如果看过《战洪图》这部电影的,就会清楚那是怎么一回事。京剧《龙江颂》也演的同样的故事。   芦苞其实是个好地方。座落北江边,毗邻清远、四会,水陆交通方便,地方上称之为“镬底墟”,意思是三县交界,象镬底,特聚人。刘寨大队紧靠公社,我落户的旺寮村离公社有五六公里,不算太偏僻。寮,就是用草搭的房子。因为种的田离家远,农民就在田边搭个草棚,以备农忙时节暂且安身,那是原始的寮。由于缺乏木材,以前在珠 江三角洲这种草寮很多。旺寮村就是旧时贫雇农租种地主的田,由几个单独的草寮发展成村的,事实上村里全是砖瓦房,早就没有草寮了。旺寮村是个寮村,地方比较阔落,村里人家都错错落落,大大小小,没啥规则。每家每户周围都种些竹子果树,整条村子就围在竹木丛中。村子面临北江的一条支流,河堤比村子还高,从河堤望过去,一片葱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