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斑癣

花斑癣 参考资料:   花斑癣   (Tinea versicolor)   花斑癣是由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皮肤浅表角质层慢性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见于相对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病因及发病机理   圆形糠秕孢子菌已被证实为本病菌,此菌系条件致病菌,当皮肤多汗,卫生条件差,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该菌可由腐生性酵母型转让化成致病性菌丝型,引起皮肤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但当劳动、日晒或多汗时可有瘙痒痒感。男性较为多,男女之比为7.45: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我国报道最小者1周岁,最大60岁。慢性病程,常冬天减轻,百般天加重。皮疹好发于有皮脂腺的部位,如躯干、颈部、上臂、腹部及面部,亦可累及臀部、腋窝及腹股沟。皮损为粟粒、黄豆及到蚕豆大圆形或类圆形斑疹,反光性强,表面覆以极薄的糠秕样鳞屑。多数患者的皮损弥漫、对称,斑疹与皮肤取平或起,境界清楚。根据皮疹形态可分4型。   1.花斑型 初起呈淡褐色,表面发亮,以后出现色素减退。由于新旧皮损混在一起,而呈花斑状。   2.毛囊型 损害沿毛囊分面,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鳞屑极薄。   3.白斑型 除去鳞屑或痊愈后,遗留色素暂时减退。此型预示本病处于缓解阶段。   4.斑片型 此型损害较少,一片或数片,表面鳞屑较厚,色泽较深。   治疗   1.全身治疗 病情严重且久治不愈者,可考虑全身用药,如酮康唑200~400mg/d,早饭后服,2~6周。有作者报告用酮康唑治疗223例,结果痊愈206例(92.4%)。   局部治疗   1.15%~20%冰醋酸溶液或3%~6%复方水杨酸液,涂病损处,1d1次,连续用药7~10d,治愈后每隔1~2周再涂1次,以防复发。   2.1%益康唑霜,每日2次,5d为1疗程。   3.50%丙二醇溶液,外用,每天2次,连续治疗2周。   4.40%硫代硫酸钠涂擦病损处,1~2min后再涂4%酸液,两者起化学反应,产生新生态的硫,以达到杀灭真菌的作用。   5.一支黄花500g加水2500ml,浓煎成250ml,加入雄黄及硼砂各9g,擦患处。   6.复方酮康唑霜外用。   7.1%Terbinafine霜外用,治愈率达70%~80%.   8.2.5%硫化硒洗剂(商口名希尔生)外用皮疹处。   预防   早期发现患者,早期治疗。因本病无自觉症状,不易引起重视,故要加强定宣传教育。另外要增强抵抗力,治疗力求彻底,治愈后衣被要消毒处理。         花斑癣 别名 汗斑 病理 概述   花斑癣为轻微的,通常无症状的慢性皮肤角质层真菌感染。皮损有糠秕样鳞屑,色素减退或增加。分布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十分流行,温带地区常见于夏秋季。患者多为成人,男性多于女性,由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不感染动物。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 治疗   局部使用角质剥脱剂或其它抗真菌制剂。或用20%-40%硫代硫酸钠,2次/日,连续2周。大面积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宜口服酮康唑,每日200mg顿服,连服10日。或氟康唑每日50mg顿服,连续2-4周。伊曲康唑每日100mg顿服,连服7日。治疗后遗留的色素减退恢复至正常肤色较好。照射紫外线可加速恢复。 预防   花斑菌易复发或再感染。皮肤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患者使用过的内衣裤,被单被套等应煮沸消毒。或用福尔马林熏蒸。 临床表现   皮损为界限清楚的斑,有时轻度发红,初在毛囊周围,后逐渐扩大,融合形成大斑片,仍可见小的斑点形态,有轻度脱屑。颜色由黄棕色至淡棕色,老的损害呈白斑片,色素减退。皮损可形成地图形,亦可见丘疹性损害,围绕毛囊口发生,皮肤不引起炎症性反应,部分病人有轻度痒感。皮损主要发生在躯干、胸背和腹部。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称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皮损为毛囊性红斑丘疹,或为脓疱样损害,2-4mm大小,多发生在胸背上部皮脂腺发育比较旺盛的部位,多见于年轻患者,严重者称痤疮样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有脓肿形成.花斑癣菌还可累及泪囊引起阻塞性泪囊炎,还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增多及银屑病等有一定关系。 诊断   根据发生于胸背上部和腋窝处的多数圆形或不规则的浅黄至褐色斑,边缘清楚,常融合成片,表面覆有糠样鳞屑,消退后常留浅白色斑,多无自觉症状,结合镜检见典型的花斑癣菌丝可确诊。 鉴别诊断    并发症    病因   病原菌为糠秕马拉色菌,该菌是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平时腐生于角质层的表层,在某些条件下,会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诱发因素包括应用皮质激素,皮肤使用油脂类制剂,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细胞外糖原沉着,家族遗传等,最常见的因素是高温和多汗。由于花斑癣菌具有嗜脂性,所以皮损多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该菌能产生对黑素细胞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