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二)小肠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1、吸收的途径:(1)跨细胞途径(2)细胞旁途径 2、吸收的机制: (1)被动转运 (2)主动转运 (3)入胞和出胞 * * 二、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 (一)水的吸收 动力:渗透压梯度 吸收机制: 被动扩散 * (二)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 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 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 2.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 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 ●胃酸和VitC促进Fe2+吸收 * Tf:转铁蛋白 TfR:转铁蛋白受体 Ft:铁蛋白 * 3.钙的吸收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 ●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离子钙)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①维生素D、胆汁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 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则不能被吸收; 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 ●钙吸收的机制:主动转运过程。 * 小肠黏膜细胞微绒毛钙结合蛋白 CaBP每次可运载4个Ca2+进入胞质 通过上皮细胞顶端膜的Ca2+通道进入细胞: Ca2+储存在线粒体内或通过位于基底侧膜上的钙泵或Na+-Ca2+交换体转运出细胞进入血液。 细胞旁途径 * VitD、脂肪、HCl促其吸收 * 吸收影响因素: a、维生素D: 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再经过肝脏、肾脏转化形成强活性的1,25-二羟胆骨化醇。 主要作用:促进小肠黏膜钙的吸收;促进旧骨的溶解;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 b、机体需要: c、钙的状态:水溶性状态下才能被吸收。 d、食物中的脂肪成分: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钙→钙皂→胆汁酸→水溶性复合物。 * (三)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仅单糖方被吸收,但吸收的速率有差别。 葡萄糖、半乳糖:继发主动吸收果糖:易化扩散 淀粉酶 双糖酶 单糖 麦芽糖 * *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的吸收: 管腔侧: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 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 继发性主动转运 * * (四)蛋白质的吸收 机制:继发主动转运 * * A、氨基酸的吸收(主动转运): 肠壁黏膜上存在三种转运氨基酸的蛋白系统分别转运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B、二肽、三肽吸收(主动转运): 肠黏膜上皮细胞纹状缘上存在二肽、三肽的转运蛋白系统,进入细胞后通过细胞内的酶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C、蛋白质: 小量食物蛋白可被吸收,无营养价值,但可成为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 * (五)脂肪的吸收 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载脂 胞吐 (中、短链脂肪酸) 血 管 淋巴管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 (中、短链脂肪酸) * 脂肪消化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形式吸收。长链脂肪酸、甘油酯是脂溶性的,要与胆盐结合后被吸收;而中、短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扩散入血。膳食中脂肪的吸收以先入淋巴而后汇入血液 * 二)蛋白质的吸收 三)脂类的吸收 * * 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经淋巴途径 短链脂肪酸经血液途径。 *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 ※混合微胶粒抵达微绒毛 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被吸收 胆盐留在肠腔 形成乳糜微粒、间接进入血液循环: 肠上皮细胞内质网中 (长链脂肪酸+甘油酯)长链甘油三酯+载脂蛋白 经淋巴管进入循环 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中、短链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一酯 * * (六)胆固醇的吸收:肠道胆固醇的来源: A、食物(酯化胆固醇) B、肝脏分泌的胆汁(游离胆固醇) 酯化胆固醇经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 游离胆固醇形成混合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被吸收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粘膜中又重新酯化,生成胆固醇酯,最后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经由淋巴系统吸收。 * 2)促胰液素:作用于胆管系统,促进胆汁数量增加(不影响胆盐)。 * (3)缩胆囊素: 胆管、胆囊和Oddi括约肌有CCK受体。 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产物刺激I细胞释放CCK: 胆囊强烈收缩 Oddi括约肌舒张 促进胆囊胆汁大量排放至十二指肠。 * 4)胆盐: 经胆盐肠肝循环回到肝脏的胆盐可强烈刺激肝细胞产生胆汁。(利胆作用) * ①ACh ③促胰液素 ②促胃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课件-Unit3 My friends B learn.ppt
- 新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课件-Unit3 My friends B talk.ppt
- 新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课件-Unit3 My friends B read and write.ppt
- 新版PEP三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doc
- 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安徽专版)课件-Unit 1 第二课时.ppt
- 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安徽专版)课件-Unit 1 第四课时.ppt
- 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安徽专版)课件-Unit 2 第五课时.ppt
- 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安徽专版)课件-Unit 3 第四课时.ppt
- 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安徽专版)课件-Unit 6 第一课时.ppt
- 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安徽专版)课件-Unit 8 第二课时.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2.7 第1课时 二次根式及其化简.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3.2 第1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3.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3.2 第2课时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点的坐标.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4.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4.1 函数.ppt
-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课件-3.1 确定位置.ppt
-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第十一课 神圣的一票.ppt
-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第四课 走向小康.ppt
-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第十五课 “三个代表”.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