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镇淮楼上看沧桑
我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隔着不算太宽的马路,将目光专注地投射在那所名闻遐迩的鼓楼上。
这座楼不高,砖木结构,单体,也不雍容庞大。大约三十几米宽的台基高高的也很厚重,中有城门。一束光正从那看起来幽深如眼的门洞中透过来,明亮异常,使得这个黄昏有了特殊的韵味儿。
台基之上是二层山楼,从我这个角度看过去,青砖红窗处,飞檐高挑,有了几分睥睨天下的味道。
这座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
淮安(现淮安市楚州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漕运船只均以抵达淮安视为安全。彼时,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至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到了明代,楼上置有“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司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
这些年,风风雨雨。在这座因漕运而著名的江淮名城中,它雄踞水城要地,已然成为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了。
从楼西侧拾级而上,过二层,直抵最高一处。幽暗的室内,临窗北望,热闹的遗址广场后是新修复的“总督漕运部院”。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规制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漕运府衙机构,正在呈现历史应有的本来面貌。
遥遥看过去,画梁雕柱,飞檐翘角,虽在周遭现代高楼的包围中,依然还有着大气恢宏的气势。
据资料介绍:这府衙原有房213间。门前有宽大雄伟的照壁,右边有票事房;照壁右有吹亭,左有鼓楼,门前两旁有一对两丈多高的巨型石狮。中轴线上建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海节楼。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又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可惜这些建筑都在20世纪40年代被逐步拆毁,曾经的威严消散在历史的脚步下。
“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这是《重修山阳县志》中的记载。山阳,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民国以前称山阳县,为唐代楚州治所所在,明淮安府治所。
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楚州,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何其浩浩荡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淮安楚州,使淮安楚州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
这座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的古城,九省通衢,七省咽喉,南船北马,交汇于此。古淮安因此而日益兴盛起来,这座水运码头成了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的繁华闹市。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这首七绝是明代诗人邱浚当年为繁华的河下而写。诗人笔下的西湖嘴,就是淮安的河下码头,离我所在的镇淮楼向北,车行20分钟即可到达。
淮安的繁荣得势于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是说得益于漕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据《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水与粮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所以,漕运也是王朝兴衰的命脉。
自隋起,朝廷就在淮安楚州?O了漕运专署,到了宋代又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时期,朝廷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也就是我此刻远观的这所署衙。
署衙之后,是漕运博物馆。它气气派派地向世人展现着“运河之都”淮安,厚重的漕运文化以及漕运古迹和历史。
转身下楼到二层台基,这里有一古一新两口大钟。明代所铸古钟静置在一角,钟上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铭文,清晰端庄。管理员向我介绍:这口钟被称为许愿钟,据说摸钟许愿能百病皆除,逢凶化吉,早生贵子,官运亨通,健康长寿。听了莞尔,但我还是将手轻轻放在了钟体之上。丹心澄澈,惟愿尽如钟文所示:国泰民安。
沿阁楼转过,另一侧架有大鼓一面,悬钟一口。手扶钟杵,缓缓荡起,重重落下。洪亮的钟声悠扬远送,把我的祈愿传播开去,祈福天下苍生,安宁。
下得楼,继续我的行走。
这座古城因水而生,靠水而荣,城市文化中处处都脱不了水泽之气。
智者乐水。因水而生的城市里,临水而居的人们智慧而豁达,就这不大的古城已是名人辈出。
往西北方向,穿过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此刻,我已经站在了驸马巷内周恩来故居的门前。这个青砖灰瓦的院落,和它当年走出的主人一样,沉静而内敛。
故居由东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