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世界一流大学特征-厦门大学天文学系.pptVIP

第二讲世界一流大学特征-厦门大学天文学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世界一流大学特征-厦门大学天文学系.ppt

华中科技大学 天文教育和天体物理团队建设 吴庆文 华中科技大学-天体物理团队 2012.11.27 厦门 我国天文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论坛 暨厦门大学天文系复办仪式 热烈祝贺厦门大学复办天文系! 华中科技大学 天体物理团队 内容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天文队伍 学生培养情况 存在的问题、机遇和今后发展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 天体物理及相关科学研究团队 高能天体物理(6人) 教授2人:汪定雄、吴庆文 副教授2人:龚碧平、邹远川 讲师2人:雷卫华、叶永春 其他相关研究团队 I) 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团队 龚云贵教授、陈相松教授、副教授讲师多人 II)引力物理(特别是引力波及相关物理和技术研究) 叶贤基教授、周泽兵教授等 天体物理团队 特色研究方向 致密天体中的吸积和喷流 1)活动星系核—宇宙中持续发光最亮的天体 2)伽马射线暴—宇宙诞生以来爆发最剧烈的天体 3)黑洞X射线双星—银河系中最亮的天体 4)脉冲星—银河系中神秘灯塔 共同点:吸积 + 喷流 团队成员简介 汪定雄教授 1946年出生,教授,博导(已退休,返聘)。 1970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 1988年-1989访问意大利Bologna大学及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长期在高校从事相对论和黑洞天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 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 (1)黑洞吸积和喷流理论,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 (2)黑洞双星及不同尺度黑洞系统的高能辐射。 主要工作: 利用黑洞磁层的等效电路理论,提出BZ和MC机制共存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解释了一些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如黑洞双星的准周期振荡,铁线展宽,和伽玛暴的中心引擎等; 在ApJ,MNRAS,AA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达到数百次。 目前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和973课题等。 吴庆文教授 197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导。 2007年4月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博士毕业 2007年5-6月访问日本京都大学 2007至2010年到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6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授 研究方向: (1)吸积和喷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星际磁场 (2)星系形成和演化(特别是射电星系和活动星系) 下一阶段主要研究方向: (1)黑洞第二参数-自转 及相关问题研究(演化、吸积、喷流等) (2)不同类型致密天体中央引擎的比较和综合研究等(AGN,XRB,GRB…) 2010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青年基金;参加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各一项。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J,MNRAS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近10篇,被他引百余次。 目前指导博士后1人、博士2人和硕士2人 龚碧平副教授 1964年出生,博士,副教授 200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1-2005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5-2006月赴法国空间辐射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2006年3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脉冲星时间模型,特别是进动效应对脉冲星系统的影响研究。主要成果是提出解释脉冲星时间噪声的致密双星模型。近年来在类星体,BL Lac天体,以及X射线双星系统的喷流运动研究中提出非弹道视超光速模型。 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 邹远川副教授 1979年8月出生,博士,副教授 1997-2001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2001-2003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03-2006,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 2006-2009,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讲师 2007-2009,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做博士后(合作者: Piran) 2009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2012.6-2012.8访问香港大学物理系 研究方向:伽马暴及相关天体物理现象 目前发表论文2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H因子10)。已承担青年基金一项,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 雷卫华讲师 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 2000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 2002 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2006年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2002年7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 2011-2012年,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合作者:张冰 教授) 研究方向:黑洞物理与伽马暴中央引擎 如:与张冰教授合作的系列工作研究了TDE源-SW J1644+57源中可能的黑洞自转、喷流进动等重要现象,指出其可能和超大质量的黑洞自转有关。 叶永春讲师 叶永春,1982出生,讲师 1998年就读于石油大学物理系 本科 200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