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ppt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每次运动过后我就发现人的心更往内缩,我越来越接触不到别人的心,越来越听不到真话。我自己也把心藏得很深。” 巴金《说真话》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双百方针”前后和60年代初)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 50年代中期 巴人的《况钟的笔》、徐懋庸的《想到“活捉”》《小品文的新危机》、夏衍的《“废名论”存疑》、唐弢的《言论老生》、叶圣陶的《老爷说的准没错》、秦似的《比大和比小》、严秀的《九斤老太论》等是当时的杂文名篇。 1962年,邓拓的《燕山夜话》与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之集体笔名)的《三家村札记》,在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上推出。 . 1966年3月,毛泽东点名批评了“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5月10日,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发表姚文元文章《评“三家村”》、《“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全国很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 》 .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以及《本报内部消息》,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作品,此外还有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等。 . 第三,抒情性散文兴起。散文开始更多关注日常生活、平凡人物和山水自然。 咏物小品:周立波《灯》、万全《搪瓷茶缸》、冰心《小菊灯》;日常生活琐记:老舍《养花》、姚雪垠《惠泉吃茶记》;记游散文:叶圣陶《游了三个湖》、丰子恺《庐山面目》、碧野《天山景物记》。 精心地谋篇布局、编织材料、提炼意境,追求诗一般的精致形式,作为散文的一种模式,这时已初见端倪。 三、当代散文的模式:“知识性”散文与“诗化”抒情散文 60年代初,党中央一度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有所调整,散文创作又一次呈现活跃。1961年还曾有过“散文年”之称。 经过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大幅度振荡后,这时又再次潮起的散文在情致、格调上相对走向舒缓与平淡。散文家们开始比较普遍地注重文体形式的经营。“诗化”与“知识性”两种散文模式形成了。 散文家杨朔 . 秦牧(1919-1992,广东澄海人)是“知识性”散文的代表。思想性与知识性相交融,思想统领知识,知识验证思想,是秦牧散文的自觉追求。 刘白羽(1916-1982,北京人)散文充满战斗豪情,追求诗意与政论的融合,是一种“诗化的政论”。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县人 )是“诗化”抒情散文的代表。 三个显著特点:内容上与主流意识不偏不离的政治抒情;形式上的“物(景)-人(事)-理”结构或曰“入境—通幽—显志”布局;思维上的“(遇到)动情(事)-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的三部曲。 . “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秦牧:《散文创作谈》 “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刘白羽:《红玛瑙》 “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杨朔:《荔枝蜜》 . “秦牧的散文仅仅是文化贫困状态下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在当时受到那么大的欢迎,并非是因其文本所蕴涵的美学力量,而是这些作品中所容纳的大量知识或哲理满足了建国初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读者迫切希望掌握知识的社会心理罢了。” 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 . “所谓‘模式’,一是不管什么题目,最后都要结到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卒章显其志,有点像封建时代的试贴诗,最后一句总要颂圣;二是过多的抒情,感情绵缠,读起来有‘女郎诗’的味道。” 汪曾祺:《当代散文大系总序》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初,周作人曾在上海《亦报》等小报发表不少随笔,周瘦鹃也写了很多花木小品。 这些文章疏离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不用大红大绿眩目,却凭幽兰暗香的韵致入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中国现代散文精神,是为“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周瘦鹃在他的紫兰小筑 周瘦鹃在紫兰小筑 1968年8月,周瘦鹃自沉于紫兰小筑的这口井中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但是,戏剧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具有“写剧-演剧-观剧”的三元生命机制,观念的现实转化需要经过更多环节,在较为复杂的流动性的对象化过程中,观念的规训与艺术的想象之间,总有着难以弥合的距离。 一、独幕剧与“第四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