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十八章 40年代新诗第一节 4O年代 新诗概述抗战前期诗歌30年代各流派对峙的局面陡然消失,为民族解放而歌几乎成为所有诗人乃至所有作家的共同信念。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共同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共同的历史局限。作品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抒情的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人了大量的议论。这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容易产生鼓动性效果,却难免空乏,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为了适应诗歌宣传抗日的大众化需要,一些诗在形式和语言上作了新的尝试。各类诗歌作品多以短诗为主,这是抗战初期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朗诵诗朗诵诗是1938年前后在国统区武汉和重庆出现的诗歌运动热潮,他们提出“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高兰、锡金、冯乃超、光未然等,是朗诵诗的主要参入者,高兰的《哭亡女苏菲》、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是朗诵诗的代表性作品。高兰.街头诗所谓街头诗,就是将一些容易记忆和传诵的诗歌,写在墙头或岩石上,有时也印成传单散发或者张贴。街头诗运动1938年兴起于延安,由柯仲平、田间等人发起,由于广受欢迎,很快向其他解放区和国统区扩散。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柯仲平的《告同志》、邵子南的《准备投降的家伙》等是街头诗运动的代表性作品。朗诵诗和街头诗运动中所产生的诗歌,因其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易记易诵而成为动员人民、鼓舞人民的有力武器,但是它的粗糙、简单和缺乏审美性的弊端也同样显而易见。田间田间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抗战爆发后,田间紧紧把握住民族的战斗意志和时代的战斗节奏,创作了一系列鼓点式的战斗诗篇,结集为《给战斗者》和《抗战诗抄》等。田间善于以精短有力的诗句来表现战斗的激情。鼓点式的节奏,雄壮的声势,与抗战前期的时代精神正相契合,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闻一多先生称赞田间为“时代的鼓手”。诗歌是一幅老马负重的画面定格,沉郁而凝练,寄托深沉的忧愤和悲悯之情。上段侧重写老马所遭受的肉体折磨,从“装个够”到“肉里扣”,令人触目惊心地展现出被压迫、被奴役到极限的生命状态。下段由实转虚,挖掘老马的精神痛苦,它无力反抗,在“鞭影”的威逼下只能隐忍。诗歌首尾相扣,从无可选择中“把头沉重地垂下”,到无奈无望地“抬起头望望前面”,俯仰之间,一幅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苦难图如在目前。 老 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老马》在语言上看似朴素,实则极为精炼。这首八行短诗,隔行押了四个不同的韵脚:一、三句押“够”和“扣”,二、四句押“话”和“下”,五、七句押“命”和“影”,六、八句押“咽”和“面”。其中除五、七句的“ing”韵,皆为入声字,沉顿而短促,用以吟叹老马忍辱负重的生命状态,可谓音义相切。 “够”、“扣”、“飘”等,又是极为精当的炼字。 “扣”与“飘”重轻对照,尤其那个“飘”字,举重若轻,把老马眼中切实的威逼与无望的命运、无边的痛苦相交织,实在耐人寻味。臧克家曾说,“我写诗和我为人一样,是认真的。我不大乱写。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老马》正体现出这位“郊寒岛瘦”式的现代“苦吟”诗人的艺术追求。 抗战中期诗歌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对来说,进人相持阶段以后国统区的诗歌创作缺乏大的洪峰。当特定的历史沉重感压迫着诗人时,一大批感受着时代脉搏与社会神经的诗人突破重重封锁奔赴革命根据地,在解放区新的天地中放声歌唱。艾青、田间、何其芳等都经历了这种生活与创作上的历程。仍然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面对苦闷、郁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着追求。诗歌创作中的沉思因素渐渐增强了,并出现了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冯至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冯至冯至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中共党员。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创办浅草社,1925年创办沉钟社,192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1930年赴德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初版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和《有多少面容,多少语声》等诗作,在存在的自我承担和生命的相互关怀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存在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我们来到郊外》、《几只出生的小狗》等篇,则表达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