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四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教师提要】 【学习目标】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顶峰、同时也走向没落的时期。应了解文教政 策的特点,科举体制的完善化,并主要以八股文取士,基本上沦为科举附庸的官学有关制度,掌握其中有特色的举措,如设学政、立卧碑和监生历事等。了解蒙学教育的发展及教学情况,掌握主要的蒙养教材。了解和掌握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的具有自身学派特点的教育思想。 【学习建议】  注意极端的封建专制是明清教育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科举和官学融为一体导 致学校教育的高度发展,同时又沦为科举的预备场所。蒙学教育集中在本章叙述,应注意联系前代的蒙学及蒙养教材。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可与朱熹教育思想相比较,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则可抓住它们实学的共性。 第四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节次选择 第一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 【本节教师提要】 一、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二、明清的科举制度 三、八股文取士 一、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之服务的文教政策则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和浓厚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色彩。 (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明清两代都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学。明太祖朱元璋对孔子后裔孔克坚说 “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其实三纲五常并非孔子创造,但由此可见统治者尊孔正是为了维持封建专制。陈鼎在《东林列传》中说: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后,就下令学者要以朱子之学为宗,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还令儒臣辑录《五经》、《四书》及《性理全书》,颁行天下。为了进一步抬高程朱理学的地位,明朝还曾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清朝是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为了统御数十倍于己的汉人,他们在尽力维护本民族传统的同时,注重学习中原文化,政治上沿袭明朝制度,对儒学也采取尊崇的态度。早在入关以前,他们就曾派遣官员祭奠孔子,翻译儒家经典。刚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年),即封孔子第65代孙孔允直为“衍圣公”。第二年,又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并于次年亲自到曲阜祭孔。清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召集理学大臣编纂《朱子全书》。清朝尊孔崇儒,缓和了民族的矛盾,也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 明朝建立以后,很重视人才的选拔。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诏书中说:“贤才,国之宝也”。他经常访求贤才,所设的荐举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儒士、孝廉、秀才等等,多方招纳士人,“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科举的地位更加提高,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明朝一代宰相170多人,由翰林出者十分之九。高级官员几乎全都出身于科举,科举已成为作官的惟一正途。明代官学生员,特别是国子监生,享有的优待之高是前代比不了的。清朝统治者更是要笼络汉族士大夫,从入关起,科举就从未停止过。清代规定的八种作官资格中,进士和举人排在前两位。而且屡开特科,网罗士人。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特设博学鸿儒科,录取50人,都授予翰林院官职。这些笼络政策的确很有效果,士人以学有专长受到朝廷重用为荣。 统治者一方面加强笼络士人,另一方面也加强思想禁锢,实行文化专制。明清的八股文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从内容到格式都是高度标准化的。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行《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禁锢士人思想的重要措施。明代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对师生的言行严加管制,学校兼有刑罚惩治的功能。明太祖朱元璋曾因《孟子》书中的民本思想和对君主不恭的言论,而要罢黜孟子,因儒臣拼死谏劝而作罢,但令人编修《孟子节文》,将原书中不利于君主专制的言辞统统删去。对儒家“亚圣”尚且如此,一般儒者就更不用说了。明清统治者多次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1663年)的庄廷珑《明史》案,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六年(1729年)的吕留良文选案等,都是大肆滥杀,株连抄没,极其惨酷。统治者就是要营造这种恐怖氛围来震慑知识分子,使其臣服于君主专制的淫威,不敢有任何不轨的思想。 二、明清的科举制度 科举到了明清时期,地位空前提高,还规定科举考生必须由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就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