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

* * * * * * 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们的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 二、德育的性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便无所谓教育。 (一)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社会的道德目的,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纯粹的智力训练并非智育。 促进学生体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社会的道德目的的意义,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纯粹的健身运动或竞技运动并非名副其实的体育。 (二)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赫尔巴特:“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杜威:“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中国国民政府1912年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内尔·诺丁斯:“道德目的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它指引其他目的。” (三)德育属于“教育目的”范畴 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工作化”倾向 视德育为“工作”,把德育当作“工作”去计划、安排、执行、监管、检查、评估。 视全体教职员工为“德育工作者”,在每个人的本职工作之外另外设置德育“岗位”或安排兼职的“德育工作”。 设置专门的部门(德育处或政教处)或干部(德育教导)具体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 理论误区: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 实践误区: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于越加强“德育工作”,这项“工作”就越难做。 德育“工作化”的误区 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 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越来越严格 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班主任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教师越来越不愿意参与班级事务 教师越来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 职称晋升成了当班主任的主要动力 “班主任津贴现象” “这种从计划经济时代沿用下来的学校部门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责权利的关系分割不清,不利于在学校里进行科学管理。” “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年级分别行使德育和教学的管理职能,人为地将德育和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很容易造成德育和教学工作两扇皮,尤其是容易造成德育工作形式化、简单化、走过场,不利于强化德育为核心的思想,不利于将德育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同时,从对工作实际效果来看,德育处和教务处都可以从中总结工作的成绩,也都可以把工作效果中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推脱给对方,因为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是混同在一起反映出来的。” “教导分离现象” 三、学校全方位德育 德育并非学校的一项具体教育工作,而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道德目的。 学校中各项具体教育工作是实现学校教育之道德目的的基本途径或手段。 问题:学校实施德育究竟有哪些具体手段?教师能从哪里途径向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呢?    课间休息时,甲生乙生在教室里说笑打闹,弄假成真。甲生不小心踩在乙生脚上,乙生疼痛不已。两人因此发生口角,拉拉扯扯,吵吵嚷嚷,闹到教师办公室,要班主任评理。班主任了解原委之后会作出何种反应呢? 教例2:课间冲突 班主任:“你们两个都给我闭嘴!不许吵架!以后也不许打闹了!” 查看乙生是否受伤,用体贴的话语安抚他,让这两个学生冷静下来,停止争吵。 (一)管理 管理育人 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但它是教育的预备措施,是正常开展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者应该尽快结束管理,过渡到真正的教育上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依靠教师身份权威的学生行为管理,会培养学生遵从权威的意识和习惯。 诉诸校规的学生行为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生参与的行为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自治能力。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