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项筱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项筱刚

现代音乐的锣鼓 ——写在“北京现代音乐节”六周年之际 项筱刚 2009年5月262009)等。尤其是2006、2007年连续两届现代音乐节都着重推出了两场新人新作专场音乐会——“花样年华——25岁以下作曲家音乐会”(2006)和“秋山鸣——花样年华音乐会”(2007)。这两届的“花样年华”系列音乐会,作者为清一色的80后,几乎全部是中央、上海等音乐院校的学生。其中,部分作者继续活跃于后两届现代音乐节,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刘立、上海音乐学院的霍霏霏等。伴随着“花样年华”系列音乐会,音乐节组织方还于2008、2009年分别举办了“全国音乐院校学生作品现场演奏及点评”(2008)、“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作曲学生辩论赛”(2009)。前者邀请了秦文琛、Jack Body、杨立青、高为杰、陈怡、范哲明、王宁、杨青、韩兰魁、房晓敏等专家对来自中央、上海、中国、沈阳、四川、星海、天津等音乐院校的作曲专业学生的习作现场点评,形成了活跃、快捷的教学互动;后者通过10所高校历时5天的13场辩论,紧紧围绕着“十二音体系对于音乐发展,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严肃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是否要迎合听众的喜好?”等辩题展开唇枪舌战,为这些未来作曲家们的创作实践搭建了初步理论探究和思辨的舞台。 二、“小众”和“大众” 中国古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小众的音乐也一定有她的知音存在。不同的是,俞伯牙之所以后来摔琴断弦、永不抚琴是因为钟子期驾鹤西去。而今天的现代音乐当然不会把繁衍、发展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知音”身上,当然也就不大可能导致“大音希声”的结局。然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倒是提醒了我们——应重视现代音乐的受众群体,努力使此“小众”艺术在“大众”中找到更多的知音,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六年来,北京现代音乐节从未放弃对“大众”这个受众群体的争取和普及,这一点在2009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此届音乐节上,组办方重点通过叶小纲的钢琴协奏曲《星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品)、陈牧声《牡丹园之梦》芭蕾编舞大师,于是便有了这部大型双人舞作品。此改编后的芭蕾作品在保留原纯音乐作品带有中国安徽民间“山歌”动机和节奏的律动变化的基础上,一扫现代音乐作品的抽象性,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赋予了作品一定的视觉效果,使音乐的理解空间变得具象,大大缩短了大众和“现代音乐”之间的接受距离,可谓现代音乐和芭蕾艺术之间一次成功的“跨界”和“嫁接”,也为日后中国现代音乐的大众化探索摸索出了可贵的创作经验。 此外,2007年现代音乐节推出的“诗歌美文朗诵音乐会”和“韩小明圆号重奏音乐会”也给笔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诗歌美文朗诵音乐会”是现代音乐“大众化”的又一个有益尝试,使得大众在欣赏现代音乐时可以借助“诗歌”这个文学拐杖找到理解的依据,如《望月》(国风词、叶小纲曲)、《我以前不是这样》(李肇星词、张帅曲)和《春天是我们的》(陈晓光词、王笛潼曲)等。而“韩小明圆号重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内容和韩小明的大师身份使得2007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悄然传达出两个信息:1、任何一部“古典作品”在其所属的时代也是“现代作品”,在“现代音乐节”上适时推出“古典作品”有向“古典音乐”借力推广“现代音乐”的意义,从而达到扩大“现代音乐”受众群体范围的作用。2、比起2004年“首届”而言,2007年的“第四届”已有足够的“底气”邀请到一流的演奏大师参与其中,无形中提升了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国际地位”。 难能可贵的是,社会各界和政府高层的关注,使得北京现代音乐节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历届现代音乐节中,国内外文学界、美术界、舞蹈界、戏曲界、曲艺界和环境保护界等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的参与和关注,使得北京现代音乐节这个原本属于“小众”的舞台已经开始突破了行业的分水岭,越来越朝着“大众”的审美情趣靠近。而政府高层的关注,更使得现代音乐节今后有了原先所没有的话语权。2009年5月20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陪同下,观看了2009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尽管这番言论不是直接针对现代音乐而言,但笔者以为将此观点移至对现代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是非常适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贺绿汀先生那样以“养花”的心态来面对现代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的话,并从时间、空间、观念等各方面去拓展现代音乐,那中国现代音乐定会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坦途。 (一)“时间”的拓展 就狭义的“现代音乐”而言,历届音乐节展示的现代音乐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前后跨越达三个世纪之多,具体如下: 1、19世纪作品 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当属2005年音乐节推出的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于19世纪后期完成的《降E大调奏鸣曲——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在该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依稀感觉到这位19世纪末叶的“英雄”对音乐的技巧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