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今人殷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今人殷晴)

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今人殷晴)   古代于阗,著名于世。作为我国西陲重镇和中西交通线上的要地,对祖国统一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从秦汉以前建城为国到宋初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执政的尉迟氏王族,在我国历代的地方政权中,作为一方之主,存在的时间最长,其经过始末,颇值得我们探索廓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西域的兄弟民族,在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情况和所作的重要贡献。 一、尉迟氏族源及于田建国传说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的我国古籍《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已有昆仑北麓一些原始部落的介绍。这些具有若干神话传说的记载,虽难尽信,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依山而居,傍水穴处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图景,还有美丽的昆仑玉也就是和田玉,最迟在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已经出现在中原。这也同样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昆仑山麓已经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的足迹,迄今已经发现的这带地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确凿地证明这点。   当然对他们的详细情况,缺乏记载,我们今无已无从得悉。所以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成分,作为“城郭之国”的于阗是何时建立等问题,我们只能求助于秦汉以后的史料,窥知大略。在《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对古代于阗均有筒略记述。但建国情形则无一字提及,直到公元644年玄奘法师从印度返经于阗,才根据当地传说,记述了在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前273一前235)时代,于阗的建国情形:   “无忧王(即阿育王)太子在坦义斯罗国被抉目巳,无忧王怒遣辅佐,迁其豪族,出雪山北,尊立为王。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遣流徙,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岁月已积,风教不通,各因田猎,遇会荒泽,更问宗绪,因而争长,忿形辞语,便欲交兵。或有谏曰:“今何遽乎?因措决战,未尽兵锋,宜归治兵,期而后集。”于是回驾而返,各归其国,校习戎马,督励士卒,至期兵会,旗鼓相望,旦日合战,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斩其首,东主乘胜,抚集亡国。迁都中地,方建城郭。”(《大唐西域记》卷l2)   唐初,于阗人这样叙说自已祖先的开国历史,“东土帝子”率众来到昆仑北麓,部众拥戴称王,打败西方来的豪族,安邦定国。此事汉文史书不载,通过佛教僧侣的传藏、在藏文史料中却保存有愈益神化的传说,“东土帝子”至此演变为印度遗弃的王子Sa—nu,他为中国帝王抚养长大,后自知身世,坚决恳求中国父王,让他去寻找自已的出生之地。Sa—nu王子带着一万兵马,来到于阗,和西方来的印度大臣耶舍,经过争执,终于合作,划分地域,建立国家。藏文于阗国史为记录佛寺的兴建而作,宗教气氛特别浓厚,为了突出印度势力的影响,将《大唐西域记》中记述的于阗建国传说,渲染得更加迷离,牵强附会,正如日人羽溪了缔所说:“若如《西域记》所言,实际上恐支那人曾于此地征服印度人,其后因于阗佛教流行,浸浴印度文化,遂改变其传说,强以支那移民之主,谓其为阿育王之太子,于是印度之开国者并非支那人,乃佛法之保护者印度大王阿育王之太子也,”(《西域之佛教》第196页)考察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情势,把“东土帝子”解释为中国王子,也无确凿根据,查诸史实,把他看做西北地区兄弟民族的首领,迁徙于此,似较合情合理。但其族属究竟为何?中外学者至今尚无一致看法。我国学界有人主张:“东土帝子”之说,反映了羌人西迁的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秦崛起于西北高原,秦献公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数以百计的羌族部落被迫西徒,“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引而远去”,其中大部分奔往西藏,也有的迁徙至塔里木盆地南缘。一批批的羌人不断向西流动,以致秦汉时期,昆仑北疆,多处有羌人的足迹。于阗不仅“南与婼羌接”,其西的西夜、子合、蒲梨及依耐、无雷等,均属羌氏行国。《三国志》引《魏略·西戎传》说:”敦煌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西至葱岭数千里,有月氏余种、葱茈羌、自马、黄牛羌”等种号繁多的羌族部落,正是反映了上述情况。据此,他们认为古代于阗居民由羌族部落构成,而建国的尉迟氏王族则系西迁的羌族首领。此说似有依据,但下列三个问题无法解释:   1、《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显然从本文看来,于阗人和婼羌部落是不同的两种人群,不能混为一谈。   2、《汉书·西域传》述及西夜国时,对羌人有更明确的记载:“蒲犁及依耐、无雷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牧逐水草往来。”两汉时期对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域诸城国,皆视为胡,而对羌氏行国,则认为与胡有别,也就是说于阗人和羌人不同,尉迟王不会是羌人首领。   3、羌人属汉藏语系,而于阗人操伊其语,尉迟氏诸王的称号,皆明证如此。这是一批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得到公认的事实。所以于阗尉迟氏的族源,很难说是羌族部落,也难承认是黄文弼先生提出的属于羌藏种类的大夏人(黄说见《西北史地论丛》第11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