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货币供应量、利率与价格水平---亚洲十国Panel data 实证分析
货币供应量、利率与价格水平亚洲十国Panel data 实证分析
郭惠英 李静萍
[摘要] 本文以亚洲十国的Panel Data数据为基础,对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产出、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水平、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而补充了只有M0才与以上经济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另外,价格的货币量的弹性较大,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扩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利率的弹性远小于货币量的弹性,这说明阶段我国实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还是科学的。
一、引 言
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选择是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话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近年来随着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方法的应用,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我们将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与经济水平的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目的是研究三者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另一类是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的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国内外,第一类研究成果较多,其主要理论模型源自于货币数量论,但在研究结论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研究结果认为以上三变量之间的确存在协整关系(Stock Watson, 1993; Swanson, 1998; Dutkowsky Atesoglu, 2001等),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Friedman Kuttner, 1992; Thoma, 1994)。Prusty(2004)研究了印度的数据,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国内学者的类似研究成果也不少,陆云杭(2005)利用我国1952-2003的年度数据,建构了一个三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货币冲击对真实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价格水平和真实产量与M0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而与M1、M2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赵留彦等(2005)考察了1952-2001年间中国的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流通中货币和“真实”价格水平(有研究者认为,我国价格放开前官方公布的价格水平不能反映经济中真实的通胀程度,故而测算真实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只是M0与真实价格水平、产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M2与真实价格水平、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以上分歧主要源于样本区间的不同以及取样频率的差异。例如Friedman Kuttner(1992)发现,仅在80年代以前协整关系较为明显,此后十年间货币、收入、价格三者不再有稳定的关系。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样本区间,利用年度数据得出的协整结论也未必同样适用于季度或者月度数据。事实上,我们将赵留彦等(2005)研究所用的数据延续到2005年,同样的指标,同样的算法,但结果却相反,即M0与真实价格水平、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起我国的价格水平出现了回升的走势,数据分析到2002年,与该作者的结论还一致。经验表明,协整所阐述的长期均衡关系远比经济学中的均衡关系要强、要苛刻。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有效性的研究。在我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现象的出现,研究者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中介目标,应改用其他指标。另一些学者认为,尽管货币供应量的效力下降,但是目前来看,货币供应量仍是中介目标的最优选择,如范从来(2004)认为,尽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能简单地否定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曹家和(2004)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出发,认为货币政策的效应存在非对称性,即货币供给量在通货膨胀时期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但在紧缩时期则对社会总需求的宽松度缺乏灵敏性,因而并不适合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封思贤(2006)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等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难以控制、货币乘数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夏新斌(2007)认为尽管大多数实证研究均已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然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选择利率或通货膨胀目标还缺乏可行性。因此,我国面临的现实选择只能是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