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分析库哈斯的毕业设计
如何分析库哈斯的毕业设计?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逃亡,或建筑的自愿囚徒)是库哈斯在1972年和他的老师Elia Zenghelis以及Madelon Vriesendorp与Zoe Zenghelis的共同合作下向AA递交的毕业设计项目。这个项目同时也作为参赛方案,参加了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与Casabella杂志在同年举办的的主题为the City as Meaningful Environment(城市,有意义的环境)的设计竞赛。据说库哈斯是因为这个设计没能从AA毕业(据说!),但也正因此而受到Phillip Johnson的赏识,并在其而后的建筑道路上给予了很大帮助。 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项目不难理解,库哈斯假设将伦敦分为好的一部分和差的一部分,“差”伦敦的居民理所当然向“好”伦敦不断迁移,当局者这时不得不在二者的边界上建立了两堵高墙来阻止他们向“好”伦敦地区涌入。这两堵高墙之间的城市尺度空间内被分割成许多异托邦(Heterotopia)式的社区,就像一个带形的主题公园,可以满足人们各自的需求。最后,原本逃亡的人们自愿被囚禁于这样一个有着亲善外表的“监狱”中,正如它的标题所说:逃亡,或建筑的自愿囚徒。在这里,高墙显然是在隐喻当时尚未拆除的柏林墙,高墙间的“社区”则指的是冷战时期孤立存在于东德境内的飞地——西柏林。这个项目本身并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创新,可以说都是现实中已有的东西,它的重点不是传统建筑学意义上的塑造空间等等,而是库哈斯对政治的隐喻和对建筑、城市、文化的看法。(所以题主说的对线性空间的影响似乎意义不是非常大……)这与库哈斯进入AA前的记者身份有一定关系,他会特别关注那些burning issue,会用批判的眼光去探讨当时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但库哈斯绝不是很多同学印象中的激进分子!反之他十分理性!虽说在六十年代的冷战世界中欧洲国家的左派力量很盛行,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会采用十分极端的手段,但荷兰算是在行动纲领上比较平和的国家,而且他当时工作的海牙邮报(Haagse Post)是为数不多的右派媒体,库哈斯本人应该算是冷静理性的中间偏左吧。再看当时的文化环境也是十分迷幻啊,SI,Archigram,Superstudio等先锋派脑洞全开创造了一个个技术乌托邦幻境,自二、三十年代达达(Dada)、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等先锋运动之后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又一次碰撞融合。不难看出在这里库哈斯借鉴了当时先锋派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但不同于先锋派乌托邦式的美好理想,他在Exodus这个项目中认为建筑不一定会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也可能像柏林墙那样带来虚妄狂欢表象下的隔离与压制。 SuperstudioThe Wall was a masterpiece. 这是文案中开头交代完故事背景后的第一话。简洁而直接的讽刺。由两堵墙造就的“杰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它的魔力吸引着人们离开陈旧的栖居地开始一场疯狂的逃亡。那种无法抗拒的魔力来源于它制造出的逃避外界恐惧的伊甸园般美好的幻境。在这里,所有的设施都是亲善而愉悦的,能适应不同个体的需要,每个人都自愿而享受地被隔离在个人化的世界中。此时建筑已沦为了一种消极的政治手段,它将有差异的群体相互隔离,用建筑内部荒诞的满足和虚假的狂欢来逃避变革,而这种夸张扭曲的状态注定会随着日渐增长的社会压力而变得面目全非。与此同时老伦敦业已变成一片无人的废墟。( London as we know it will become a pack of ruins.)下面再谈谈这份毕业设计的表达方式吧,整个方案叙事性很强,文字和图片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是一个电影剧本般娓娓道来(库哈斯也是一个编剧)。图片基本是采用拼贴(collage)的方式,个人对这种表现手法有着发自内心的爱,比现在的一些逼真的渲染图不知炫酷多少倍,想着当时的库哈斯只能用小剪刀从报纸啊画报上剪下一个个fragment,继而拼成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幅荒诞又完整的场景,叙述对这个时代和文化的深刻认识。贴两张方案中的图片吧。第二张图片有意思的是中间的两个农民形象来自于米勒的画作《晚祷》(Jean-Fran?ois Millet, LAngélus, 1857-59),让人不禁想到对《晚祷》纠缠不休几番“寻衅”的达利同学,而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中大费口舌描述达利的“偏执批判法”(critical-paranoid method)时就引用了他“晚祷大作死”系列的最后一张画作——《米勒晚祷的考古学追忆》(Salvador Dali, Archeologic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