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

第一节 关于地震波极性判断问题 地震反射波的极性是正还是负,它直接影响到反演波阻抗后,速度变高还是变低,因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很简单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争论清楚。 按理说,问题是再简单不过的,即:SEG格式规定,初至波起跳向下,记录数值是负的,此称“正常记录”。那末,这种记录作波阻抗时,应该把极性反过来。但在实际中,往往不反过来,反而能在解释中与地层对得更好。奇哉! 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复杂。仔细思考起来,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1)地震子波是混合相位的,包括可控震源的子波,也因为大地的吸收作用,回到地面的子波已变成混合相位。它的第一个向下跳的波谷很小,而跟着来的波峰及波谷很大。请读者参看图72。注意该图72的子波起跳是朝上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对问题的分析。 脉冲反褶积及预测反褶积都假设子波是最小相位,而当子波是混合相位时,反褶积后子波的波形向前压缩得不够好。因而随着原始子波形态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白噪系数的不同,反褶积后的子波有时波峰最大,有时波谷最大,见图72中我已用+-符号标出。并且最大值并不在起跳的位置上,而有不同程度的延迟,见图72(注意该图子波的起跳朝上)。 以SEG规定的正常极性记录为例(起跳朝下),如果反褶积作得效果较好,那么第一个起跳波谷可能还是小于后面的第一波峰。这时候,整个记录看起来似乎是“正极性”的。如果反褶积用了较大的自噪系数,或者子波的相位谱离开零相位较远,那末,反褶积后可能以第二波谷为最强,剖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负极性”的。 (2)如果叠后加作预测反褶积或谱白化,则频谱成分又起了变化,波形又明显变瘦,视周期变小。加上最后还要采用时变滤波,滤波门的不同又会造成子波波形的进一步变化。因此,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子波波形,有时两个相位可变成三个相位。剖面形态也可以各不相同,“视极性”也就各异。 这样一说,是否天下大乱了呢?是的!的确有些乱套。有一个搞解释的人拿着两张不同流程的剖面给我看:一条剖面上Tg波是两个相位,中间波谷最强。另一条剖面变成一个相位,波峰最强。他问我到底那一条对?我回答这两条剖面都对,它们都以某种程度的“真实”,反映着地下的情况。只是由于各自的子波波形不同,所以呈现的面貌不同。犹如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和牛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牛是色盲——赵忠祥说的)。但看到的点西都反映着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的真实性。 记得在前年春季里,解释人员为了在塔里木盆地追踪石炭系东河砂岩,发现不少剖面在交点上极性是相反的。有两条最典型的剖面挂在墙上,交点处似乎极性的确反了,见图89。立即让处理人员检查极性,结果发现:单炮显示后初至起跳却都是一致向下的。结论是不同的年份处理的因素不同,会造成“视极性”的不同。甚至在同一年份、同一仪器、不同的处理因素也会造成波形有的相反,如图90。 针对这种情况,其实应该采用“匹配滤波‘来统一各测线的波形。”匹配滤波“在各计算中心的软件库中都是应该有的,但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于是造成不同仪器、不同年份、不同的处理因素的剖面波形各异,有的似乎极性相反。 处理过程中造成交点上极性不一致的另一种可能性是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各测线上的不闭合。这也是处理过程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 (3)到目前为止,通常处理技术还很难解决子波的零相位化。 反射记录中“子波”的确存在着,但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一个“子波”来看看。因为子波总是前波摞后波,很难看到一个单波。子波的振幅谱往往可以大致估计出来,但子波的相位谱与反射系数的相位谱总是混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真正的子波零相位化目前还较难做到。如果子波没有零相位化,极性问题也元法讨论清楚,因为波峰(或波谷)并不压在反射界面上。你在核对层位的时候,地层分界面所对应之处,它并不一定正对着汶峰或波谷。你如何判断是正极性还是反极性呢? (4)这样说来,是否我们永远搞不清极性问题了呢?回答当然不是。这只说明我们还需努力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①在野外施工中,要严格检查大线、小线的极性,有些指挥部在出工时把许多队的仪器放在一起,用放同一炮来统一检查各队的极性,严格做到按初至波下跳记为负数,作为规定,记录下来。 ②可控震源队的极性要在同一排列上用放炮接收来对比检查。 ③VSP测井时,如用井炮激发,冲击波向下传播,检波器在井下接收,其起跳应该刚好和地面接收完全方向相反。因此VSP资料整理时应注意它的极性和普通反射记录上是相反的!这已经通过验证,的确是这样的。 奇怪的是我们过去没有考虑这一点,许多人却已经通过桥式联系把层位定得“很准”了。不少优秀报告都说:他们的层位已经定准了。殊不知他们把极性搞反了。 VSP资料凡是用可控震源的,其起跳不清,必须用同时放一个井炮来作对比,确定其极性。(海上的VSP下井装置如果使用压电式水昕器,则极性不反)。 (5)有一些资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