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1、以太问题的来龙去脉 “以太”概念来自希腊语,原意是高空、苍天,即地球大气层之外的上层空间。以太思想早在古希腊的科学中就已出现,它作为四元素(火、土、水、气)之外的元素而被引入。当时人们认为,上层空气是由以太组成的,因而古代宇宙学假设以太占据着整个天空区域。笛卡儿(R.Descaries,1596~1650)第一个赋予以太以力学性质,他否认超距作用的存在。在笛卡儿看来,以太充满了整个空间,能够作为传递力的媒质井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施加作用。他甚至试图用以太的涡漩来说明天体的运动,例如提出涡漩携带着行星绕太阳转动。光的波动说的始祖胡克(R.Hooke,1635~1703)和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为解释光现象,都假设存在着以太。就连微粒说的创始人牛顿(I.Newton,1643~1727)也不例外,他说:“必须假定有一种以太煤质,它的结构和空气十分相似,但要稀薄得多,精细得多,而且有弹性。”“以大能够渗进所有粗大物体,但在它们的空隙中要比在自由空间中稀薄,而且孔隙愈细而愈稀薄。”他认为,在光、电、磁现象中,甚至在引力作用中,无所不在的以太都积极参与进来。 进入19世纪,由于光的波动论的复活和电磁理论的发展,以太问题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在19世纪上半叶,所有研究以太问题的人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合理的光理论而探讨它的,阿拉哥实验和光行差被看作是这个理论的试金石。后来人们着手讨论光行差理论,也是期望它能提供一种以太模型,以便利用这种以太模型解决光的横波理论所面临的严重困难。 因此,这个时期的以太问题也许可以看作是以光理论的正确性的争论为背景的。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较少讨论以太问题,1870年前后却增大了兴趣,主要是天文学家关于光的传播方式的研究。80年代后半期,物理学家开始对以太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即以太和有质物质(ponderable matter,亦译有重物质或可称量物质)的关系问题发生了兴趣。引起他们兴趣的直接原因是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可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该理论大大提高了以太在物理学中的地位。赫兹1887年的实验不仅仅是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在当时物理学家的心目中,它也是以太存在的明证。 在以太传统浓厚的英国,有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专门研究以太问题,以致形成了所谓的“以太学”。格拉斯哥的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1824~1907)十分迷恋于构造以太模型,妄图以此把光、电、磁等现象都总括起来。他甚至认为原子是以太中的涡漩,就像空气中的烟圈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涡漩原子”。 2.以太问题的实验研究和有关的以太漂移实验 2、1.光行差问题与一阶以太漂移实验 在以太问题的研究中,一个最恼人的问题是以太漂移问题:地球通过以太运动,二者的相对运动究竟是怎样的? 早在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布雷德利(J.Bradley,1693~1762)为了寻找回地球公转所引起的恒星视差,从1725年12月到1726年12月持续进行观察,发现恒星表观位置在一年内确有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光行差”现象。这样,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时,观察恒星用的望远镜也必须转一小椭圆形。布雷德利认为这个现象是由于光速c是有限的和地球的公转(υ=30千米/秒)引起的,他利用两个速度的合成来解释光行差现象。这种解释是建立在光速和地球公转速度互相独立的前提上的,它极其自然地被光的粒子说所接受。按照以太理论,正是由于地球相对于以太速度有变化,才产生光行差现象,就像“以太风”把恒星光线吹偏了一样。用这种解释能够得出光行差的正确值,精确到υ/c的一阶量,可是利用光行差并没有测出地球相对以太的绝对速度。 按照这种以太理论,在地球上静止的玻璃块穿过以太运动时,以大要穿过玻璃流出,这样在玻璃块内部,光的波速应该依赖于内部光线方向和“以太风”方向之间的夹角,因此对于以不同方向穿过玻璃的光线也应该是不同的。玻璃的折射率等宇光在玻璃内外的波速之比,从而应该随穿过玻璃的光线方向顾感化.通过测量玻璃在空间不同方向的折射率,原则上应该出回目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 蒋名的法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阿拉哥(F.Arago,1786~1858)不满意布雷德利仪器的精确性,他把消色差棱镜放在望远镜前,观察各个恒星光线的偏离程度。如果棱镜的折射率依赖于光线相对于“以太风”的方向,那么棱镜引起的偏离应该随恒星光线的方向而变化。阿拉哥发现,无论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如何,棱镜引起的偏离都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利用阿拉哥实验不可能发现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变化。 阿拉哥后来转向光的波动说。1818年,他写信给菲涅耳,让非涅耳用光的波动说来解释他的实验结果以及光行差现象。菲涅耳响应了阿拉哥的建议,他力图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