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投资银行并购业务附录二
附录二
波音兼并麦道的启示
王小强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Boeing,1993年世界排名47),宣布兼并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McDonnell Douglas,世界排名83)。每一份麦道股份变成0.65波音股份,总价值133亿美元(按1996年12月13日收盘价计)。兼并以后,除了保留100座MD-95的麦道品牌,民用客机一律姓了“波音”。有76年飞机制造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波音现任总经理,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1997年,波音可望有480亿美元的进帐(projected _ revenues),成为世界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Skapinker 996a,1996b,Waters 1996)。
图-1:1990-1995年的民用客机市场份额(略)
注:按交货的价值(美元)计算。资料来源:波音公司,引自Skapinker 1996b。
一、麦道太小?
该兼并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然而,在过去的六年,在与波音和空中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将到不到10%(Parkes 1996b)。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下承包商”(sub-contractor),帮助波音生产550座“加长型”(stretched)747客机(Skapinker 1996a,1996b)。麦道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军用飞机厂商,生产著名的F-15、FA-18和“猎兔狗”(Harrier jump jet,与英国BAe联合生产)。1996年11月,麦道在美国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Joint strike fighter)的竞争中,再度剪羽而归。11月16日,五角大楼宣布,新战机将从拉克西德-马丁(LockheedMartin)和波音样本中选择(Parkes 1996b)。所以,麦道总经理无奈地承认:“麦道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生存”(Skapinker 1996a)。
麦道为什么不能继续生存?1994年,麦道资产122亿美元,雇员65760人,销售额132亿美元(王志乐1996年,第403页)。尽管1996年霉气,图-1仍旧足以显示麦道的强大实力。1996年,麦道的生产上升。波音赢得346架订货。麦道在与空中客车(Airbus)的竞争中,斩获甚丰。110架订货中,106架在欧洲(Skapinker和Gray 1996)。基于德国汉沙公司(Lufthnsa)的订货,麦道最大的机型MD-11的订货大增。同时,麦道70%的利润来自军用飞机。仅与美国海军1000架改进型FA-18战斗机的一项订货,就要今后20年才能作完。1996年1-9月,麦道民用客机的销售虽然从上年同期的30亿美元下降为19亿,麦道公司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赢利润九千万美元,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Parkers 1996a,1996b)。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盈利公司,不能作为独立公司继续生存,沦落到连名字都保留不成的地步,原因竟是个头太小、产品系列过窄!(Skapinker和Gray 1996)就民用客机而言,分析家们普遍认为,今后,由一家公司提供从100座到550座的完整客机系列,包括统一的电子和操作系统,可以大大节约航空公司培训、维修和配件的成本。如今,波音用50亿美元开发出550座“加长型”747。空中客车用80-100亿美元开发550座A330(Economist 1996a)。麦道自己的大飞机“努”不上去,就算是眼下仍旧盈利,日后还是没戏(Skapinker和Gray 1996)。在军用飞机方面,麦道原来一直龙头老大。1994年,美国拉克西德(Lockheed)与马丁·玛瑞塔(Martin Marieta)合并,组成拉克西德-马丁(Lokheed Martin),与麦道展开激烈竞争。1996年,拉克西德-马丁91亿美元,吞并了劳若(Loral)。“三合一” 的年销售额达300亿美元,为麦道的两倍(Economist 1996b,Parkes 1996b)。新一代战机-“联合歼击机”,作为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海军的主要装备,将有3000架订货。麦道虽然全力以赴,志在必得,结果却被五角大楼淘汰出局。对麦道,这不仅是一次重大商业机会的丧失,而且意味着麦道将无力保持技术上的前沿地位(Parkes 1996b)。军民两面能力上不去,麦道公司的独立生存,在航空制造业人士眼里,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了(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