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和谐社会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和谐社会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思考 李 勃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出发,提出了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构建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 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 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充分说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 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最具有发 展潜能,最积极,最热情,也极具可塑性的群体,在当前社会思潮涌流,各种传 媒资讯愈发全球化,社会影响良莠不齐,善恶难辩,人们的价值观念普遍趋向多 元化的时代,其道德水准将直接反映出社会的和谐水平。更关键的是。在校的大 学生还是生活在一种相对纯净的环境里,他们从家庭走来,尚未走上社会,他们 接触到的还大多是理性和向上的精神财富。但是他们注定要走上社会,他们注定 要把在大学里学习到的知识和锻造的品德表现于社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各 种素质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才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和目 标。其中,道德塑造又尤其重要。道德之于才干,德为先。宁使有德无才,勿为 有才无德。道德反映的是人的灵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概强调的 就是在道德方面对人的帮助和塑造。 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受获于各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经验、现实、理 想,感性生活、理性知识,他人示范、自身修为等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 作用,我们的理想是期望诸多因素和谐共振,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 作者,特别是德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他们联结各种影响大 学生道德成长的因素于一身,甚至其本身的存在和表现就是一种影响因素。因 ,够l兰兰兰竺兰!!!=兰兰兰兰竺兰兰竺兰兰竺 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大学德育教师的素质修养,革弊除 旧,兴利出新,使其满足时代要求并且与时俱进。笔者在以下几方面特别强调: 一、理清德育概念,重树德育目标 所谓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 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向善的方向发 展。可见,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是对学生 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德育不仅是培养少数 政治精英,更应面向培养全体合格的公民;德育不仅是抓社会热点问题,更要注 重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提高。过去,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不属于自己的附加功 能,比如德育更多地承担了政治教化的任务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德育搞得好,大 家都有份,教育搞得不好,全是德育“惹的祸”。理清了德育的内涵外延。也就 回归到德育本身。德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德育是一门学问,学问需要 求实;德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求美。 长期以来,德育目标定位上的“高、大、空、远”,使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 际,德育工作方法缺乏活力,德育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德育教师缺乏热情,照本 宣科等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了目前很多学校德育教师随意性大、主观 性多、功能性强、有效性差的状况。要提高德育效率,必须在德育教师的头脑里 对德育目标重新定位。首先要从宏观层面上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的和谐一致,确立大教育观,注重知识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教育与 自我教育的内在统一,注重个人修养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并以此来确 定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其次,要从微观层面上潜心研究德育的“微观技术”, 如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培养新型 师生关系;掌握新技术教育手段;身体力行,行为示范等。 二、转变教育观念,转移德育重心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 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往往是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然而这样的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