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
“礼”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
礼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
【作 者】徐远和
【作者简介】徐远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并逐步传播到东亚各国。限于篇幅,本文不拟详论礼乐问题,而仅就礼在日本的传播和演变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教於方家。
一
礼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起来的。从字源学上看,礼字从示、从豊。示代表一切与神祗有关之物, 像二玉在器之形,说明礼起源于对神的献祭,诚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早在中国原始社会,已有礼的萌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说明唐虞时代礼已初具规模。随着古代宗教祭祀活动的发达,礼亦趋兴盛。殷人祭天祀祖,必奉以玉器,而配以舞乐。周人更盛,周公治国,以制礼作乐为政治上的两大措施。据史书记载,周公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史记周本纪》)此所谓度制,是指文物典章制度,包括政治上的纪纲法度,亦即制度在礼(《礼记仲尼燕居》)。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认为,礼反映了天、地、人的统一规律和秩序,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25年)礼的作用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提供生活秩序,为人类未来谋幸福,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11年)儒家推崇周代之礼,并将其发展为完整的礼学。礼学是儒家的管理学和行为学。礼可谓中国古代文化的代称,成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13年)祭祀用的礼器又称为名器,是王公贵族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表征了人伦社会中尊卑贵贱的差别秩序,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32年)因此,礼不仅为王公贵族所专有,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而且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所谓器以藏礼、政之大节(《左传》成公2年)。
礼在古代发挥着国家管理的功能,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礼规定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通常,礼与乐密切相关,无乐不成礼,礼乐相济,方能发挥治国化民的最大功效,诚如儒家经典《礼记》所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百物皆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孔子所谓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乃是人格修养的两大纲目。礼的本质则是所谓仁。正因为有仁作内在根据,即有仁的理性自觉,礼才易被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切合人的本性的内在的情感满足方式,而不被看作社会强加于人的外在的行为规范。总之,按照中国儒家的观点,礼既通政教、备王道,关乎外王,又因人情、节天理,涉于内圣,乃是整个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国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总是极力推崇礼,并予以制度化、法典化、神圣化,成功地将礼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融为一体,形成了礼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两千余年间,儒家礼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规范政治制度、干预经济生活和强制道德教化的功能。
二
追本溯源,礼兴于古代宗教祭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无不如此。
日本在古代也存在尚礼的习俗。从日本目前已发现的约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所制造的铜剑、铜铎等青铜器来看,其形状虽类似中国,但体积小,且剑锋圆钝已失去实用性,显然是用作祭器的。这表明,当时的日本已存在宗教祭祀礼仪。据中国史志记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所谓事鬼道,盖指祭神而言。卑弥呼即以日神为祖先神,利用作为日神后裔的地位,通过祭祀日神的礼仪来镇慑邪马台国民众,实行祭政合一的神权政治。
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体系,日本却是在不断地接受和吸纳中国礼文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日本对于中国礼文化的吸纳,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推古朝改革为起点,中经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直至室町时代,以礼治国的思想初步确立。
公元603年,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推行官僚制度。 所谓冠位十二阶,即是将儒家德、仁、礼、信、义、智六个德目,各分为大小两阶,共十二位阶。实行冠位十二阶的目的,是要用不能世袭、依能力而定的官吏位阶表示身份高下,以打击世袭的氏姓贵族势力。604 年,又颁布十七条宪法。其中,第一条说:以和为贵,是儒家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思想的活用;第四条说:群卿百僚,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不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君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则是儒家礼治思想的集中表述。此后,专擅国政,多行无礼(《日本书纪》皇极天皇元年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