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考古 三峡考古 七千年的人类历史   “早在7000年前三峡库区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的研究日前得出这一结论,比此前考古学者在瞿塘峡发现的距今5000余年的大溪文化还早2000年。   地处三峡巫峡深处的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山势险峻,土地肥沃,以盛产优质柑橘而闻名于世。1932年一位美国考古专家在三峡地区考察时发现楠木园有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内外考古专家的注意。1994年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巴东楠木园村古人类遗迹进行拭掘。2000年9月,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对楠木园古人类遗迹进行大面积发掘。   据余西云教授介绍,巴东楠木园古人类遗迹的文化堆积厚,保存完好,面积逾10万平方米,是三峡地区少见的大型A类遗迹,目前考古队已完成田野发掘面积6500平方米。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一期遗存。这类遗存的地层以一个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红烧土粒的土层和一个相对纯净的沙土层相叠压,并有少量冲沟、兽洞和小坑。地层中出土的碎骨,以鱼的腮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人类遗物的主要有石器和陶瓷。   据了解,此次巴东县楠木园古人类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的“仓”,这在三峡地区尚属首次。据专家判断,六朝时这些地穴式的“仓”可能是作为盐仓使用。 三峡库区出土百余件珍贵文物   三峡库区秭发县卜庄河古墓群发掘出土了100多件珍贵文物。经初步鉴定,这批文物从战国至明朝,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发掘工作是从去年2月开始的,其地点在秭归县郭家坝镇,在30多座古墓葬中,发掘出土了战国、汉代、六朝、唐朝、宋代和明朝的铜鍪、铁剑、瓷罐、陶罐、玻璃附饰等文物,另有数百枚五铢、半两元祜通宝等青铜钱币。据了解,此次发掘中,还发现了保存较好、制作精美的汉代铜鍪,唐、宋、明时期的瓷罐和瓷碗等。   宜昌市博物馆副馆长卢得佩介绍,此次出土的7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展现了楚文化的成果,它表明楚文化在三峡地区比较发达。   宜昌有20多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兵分两路参与了三峡文物考古大“会战”。一路10余人和重庆考古队合作,现在在奉节、忠县、丰都一带工作;一路近10人在湖北省秭归卜庄河墓群遗址独立进行考古工作,该墓群经初步鉴定为战国至六朝时期的一大型墓葬群。宜昌考古队从90年代初就进驻该地区进行发掘,经过五、六次较大的发掘共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批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如铜鼎、铜壶等,反映该墓群中葬有西汉时期当地的下层贵族。卜庄河墓群项目现为湖北省境内最大的项目 国家启动全球最大文物保护工程 64支考古队会战三峡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国家在三峡库区启动了由全国64支考古队参与的抢救829处文物点的全球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总投资预计逾10亿元。宜昌有20多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参与了此次考古大“会战”。   三峡库区是指上自重庆朝天门码头,下至宜昌三峡坝区沿江一带(包括支流),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分为地面(含水下)文物保护和地下文物保护两大类。其中地面(含水下)文物如石碑、石刻等453处,地下文物如古墓、古遗址376处,地下文物埋藏总面积达300余平方米,文物保护工作量极大,同时,库区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巫山在庙龙骨坡遗址发现的巫山猿人化石距今约204万年,比此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云南元谋人化石还要早出近30万年。随着三峡工程二期规划的临近,文物保护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所以在剩下来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64支考古队将面临极大的考验。  三峡首次发现东周遗址   宜昌市文物工作者在西陵峡口首次发现了2处东周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冶炼遗址。   2001年11月16日,宜昌市文物部门开始对西陵峡口前坪村的3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已发掘完毕的2座古墓中,共出土陶罐、板瓦、简瓦等陶器10余件。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在发掘古墓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处东周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冶炼遗址。 -----------------------------------------------   东汉夷陵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宜昌首次出土罕见瓦棺葬   宜昌东汉时期建筑遗迹考古取得重大发现,1月8日,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遗迹中首次发掘出一口罕见汉代瓦棺葬。   位于峡口风景区前坪村王家沟的东汉时期遗迹,地面上曾发现大量古代建筑板瓦和筒瓦,2001年因襄樊铁路分局在此建造康复中心而作抢救性发掘。市考古工作者在该遗迹上开出一个5米正方形探方,在发掘到第三层土壤时,在探方中的4号坑发现一座古墓,首次出土一口罕见汉代瓦棺葬。该瓦棺呈东西方向,用7块瓦片拼合而成,其中棺的上下部位各用3块板瓦,左右壁各用2块板瓦,棺的前后两端各用一块板瓦,整个瓦棺为长为120厘米、宽45厘米、高40厘米,瓦棺专用于安葬死去孩童。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