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的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头城的历史

石头城的历史 公元208年,霸气十足的曹操下给孙权的战书:‘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为共商破曹大计,诸葛亮出使东吴,途中经过石头山,也就是现在的清凉山。诸葛亮跃马登上山顶,远眺近观,不由失声惊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诸葛亮建议孙权迁都。现在清凉山还留有‘驻马坡’的地名。 “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在石头山上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石头城以清凉山峭壁为城基,环山而建。石头城内设置石头库、石头仓,贮放粮食、武器。石城上修建了烽火台。石头城还是孙权重要的水军基地。自东吴之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全以建业为都城,石头城也一直是拱卫都城的军事要塞。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石头城便开始废弃。在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将近2000年过去,饱经沧桑的石头城墙上,砾石剥落,怪石嶙峋,紫黑相间的岩块杂于其中,远看耳目口鼻宛然,俨然一副狰狞的鬼脸,王朝的刀光剑影,奇异地镌刻在了这至丑的怪脸之上,这怪脸,又倒映在城下的碧水当中,怪石无言,但从这无言的山水之中,我们不难读出历史的辉煌与悲怆,荒唐和偶然。 “这种镌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个城市之魂。目前石头城公园已经修葺一新,‘鬼脸照镜子’的景观已然重现。但是,我们并没有把石头城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征景观加以凸现。 “凸现历史石城,方法多种。譬如,将金陵城的历史用石刻的方式,长卷展示,将公园建成一个石城历史博物馆。在现在原址,再现当年古城垣、烽火台、水寨、石库、石街,这是让市民了解城市历史的最好窗口,相信也会是南京旅游的新亮点。” “让时间不再剥蚀千年艺术” “不知为什么,奢靡浮华而战乱频繁的六朝时代,竟能生长出如此充满质与力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六朝石刻是不可重复的艺术之峰。 “南朝陵墓石刻,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神态威猛庄严。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盘点南京的六朝石刻,在惊叹甚至惊愕的同时,我们却又痛心地看到这长长一串破损的名单。 “刘裕初宁陵石刻:在江宁麒麟门外麒麟铺,有石麒麟石天禄各一。天禄四足已残缺,今人另作四石墩置于下面。麒麟三腿断裂,一腿完好,今人在下面垫以石墩。 “萧墓石刻:萧墓位于南京市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中,在萧恢墓西。墓前石碑一、石龟趺二、石辟邪二。西石辟邪仅存后胯残部。 “萧恢墓石刻:墓在甘家巷西侧。墓前遗物仅石辟邪二,东石辟邪由头至尾、从上到下破裂为二;西辟邪头部残缺,躯体风化,裂纹遍体。 “拿20年前拍的照片跟现在相比,就发现,原来非常清晰的纹饰现在变得很模糊了,石刻上出现了很多裂纹,有的石刻发生断裂。很多石刻被垃圾、杂草或民房包围,有的甚至淹没在水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倾注了先人那么多生命激情的六刻石刻也无可避免被时光剥蚀。近些年来,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狂飙突进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原本缓慢的风化,以成百甚至上千倍的速度加速恶化,对于六朝石刻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有‘就地保护’和‘集中保护’两种声音,但一味的争执只会延误石刻的保护,我们必须马上动手。在立足原址保护的原则下,对于无法在原址实地保护的,要立刻集中保护。” “让栖霞石窟成为‘东部敦煌’” “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1924年,寺僧竟以水泥将所有佛像涂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又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