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暨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发光与显示技术 任课教师 刘彭义 论文题目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姓 名 陈子国 学 号 0933031005 2010年1月日tructure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hen Ziguo Abstract:Introduce the history and principle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mainly discuss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OLED, which includes single layer structure, double layer structure, three layer structure, multilayer structure and other special structure such as top-emitting structure, quantum well structure, microcavity structure and so on. Key work: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structures of device, function layer 1 引言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显示领域的应用潜力非常诱人,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点:色彩丰富、主动发光、体积小、厚度薄、视角宽、能耗低、响应速度快、柔性好等[1]。因此OLED已成为当今显示器件研究的热门。近年来 ,有机电致发光有了长足的发展 ,大有完全或部分取代液晶显示器件的趋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OEL)又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是一种利用有机材料制成的、用电源驱动的薄膜发光器件[2]。要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除了材料因素外,器件的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OLED的结构多种多样,除了单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及多层结构等基本结构外,还有很多特殊结构,如:量子阱结构[3]、微腔结构[4]、顶发射结构[5]等等。尽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种类较多,但都离不开基本的功能层。如载流子注入层、载流子传输层、发光层、阻挡层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各功能层之间的能带匹配、厚度匹配、载流子注入平衡、折射率匹配等因素,才能有效的提高EL效率。本文主要介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以及其各功能层的作用。 OLED的发展历程 对有机发光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的Pope研究了蒽单晶片(10~20um)的电致发光,因为厚度比较厚,所以当时需要在两端施以400V的电压才能观察到蒽的蓝色荧光[6]。之后1982年Vincett的小组制备出0.6um的蒽沉积膜,将电压降至30V内,但其外量子效率只有0.03%~0.06%[7],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83年,Partridge发表了聚合物电致发光的文章,但是由于得到的亮度低,也未能引起广泛的重视。总之,在60~80年代中期,有机EL徘徊在高电压,低亮度,低效率的水平上。 直到1987年,Eastern Kodak公司Tang等发明了三明治结构的器件[8],他们所展示的器件由氧化铟-锡(ITO)透明薄膜作为阳极注入空穴,镁银合金(N(Mg):N(Ag)=10:1)作为阴极注入电子,其中夹有两层有机分子二元胺(Diamine)和八羟基喹啉铝(Alq3),Diamine作为空穴的传输层(HTL),Alq3作为既是电子传输层(ETL)又作发光层(ELL),该器件的发射出绿色光,最高亮度可达到1000cdm-2,量子效率达到了1%,使人们看到了有机EL器件实用化和商业化的美好前景。这是研究OLED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广泛注意。1988年,日本Adachi等人将电子传输材料引入OLED中,提出了夹层式多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模式,同样获得了低驱动电压、高亮度的器件,并开展了大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从而奠定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Burroughs等人用简单的旋涂成膜方法将聚苯撑乙烯(PPV)成功地制成了单层结构的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此后,关于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就围绕着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和聚合物发光器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