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艾滋病及其分子生物学.ppt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艾滋病及其分子生物学.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艾滋病及其分子生物学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内容 8.1 概述 8.2 HIV病毒的形态结构与传染 8.3 HIV基因结构及编码的蛋白 8.4 HIV的感染与复制 8.5 HIV基因的表达调控 8.6 病毒的致病机制 8.7 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 8.8 病毒感染的诊断 8.9 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 8.1概述 HI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损病毒亚属,包括两种,即HIV-I和HIV-II。该病毒科中共有7属。 反转录病毒科的主要成员如下表1。 8.2 HIV病毒的形态结构与传染 一、形态结构 1、HIV结构(平面) 2. HIV结构(立体) 传播途径: 血液、血液制品以及人体分泌液,如奶液和精液等。 传播对象: T淋巴细胞,也可以感染其他类型如B淋巴细胞和单形核细胞等。 危害: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8.3 HIV基因结构及编码的蛋白 一、基因结构 HIV基因组由两条单链正链RNA组成,每个RNLA基因组约为9.7 kb。在RNA 5’端有一帽子结构(m7G5`GmpNp),3’端有P0ly(A)尾巴。由结构上包括LTR,结构蛋白编码区(gag),蛋白酶编码区(pro),多种酶活性的蛋白编码区(pol),外膜蛋白(env)编码区以及6个调节基因。见(图3)、(图4)。 图.3 图.4 HIV基因结构及编码的蛋白 二、编码蛋白的功能 1. gag基因: 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翻译时先形成一个分子量大约是55kD的前体蛋日(p55),然后在HIV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成p17、p24、p15三个蛋白质。p24和p17分别参与构成HIV颗粒的内壳和内膜,p15进一步裂解成与病毒RNA结合的核壳蛋白p9和p7。 2. pol基因: 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其中p66蛋白为逆转录酶,p32蛋白则为整合酶(integrase,INT)。 3. pro基因 : 从pol和gag基因重叠区内起始的一段序列为pro基因,它编码蛋白酶p22,p22在裂解上述HIV蛋白前体形成终末成熟蛋白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4. env基因: env基因先编码出一个 88 kD的蛋白质,经糖基化后分子量增至 160kD,这就是HIV包膜糖蛋白前体gP160。该前体蛋白在蛋白酶作用下被切割成gp120和gp41,gp120暴露于病毒包膜之外称外膜蛋白。 8.4 HIV的感染与复制 HIV的感染 HIV感染细胞时可与细胞的CD4受体蛋白相结合;gp41称跨膜蛋白,是嵌入病毒包膜脂质中的部分。当gp120与CD4受体结合后,其构象改变导致与gP41分离,暴露出的gp41可插入细胞膜,造成膜融合,致使病毒核心被导入细胞。HIV与受体结合后,病毒核心进入细胞并在酶作用下脱去蛋白壳。RT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随之经细胞的DNA聚合酶合成双链cDNA。cDNA经环化后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病毒核酸随细胞的分裂而传至子代细胞,十分稳定,可长期潜伏。 原病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无症状; 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和合成系统产生病毒mRNA,其中一部分编码病毒蛋白,与基因组RNA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侵染其他健康细胞; 宿主细胞死亡. 8.5 HIV基因的表达调控 LTR序列 (1)核心调控元件 (2)核心转录单位 (3)反式作用因子应答元件 参与复制的调控蛋白 (1)Tat蛋白 (2)Rev蛋白 (3)Nef蛋白 (4)Vpr蛋白 (5)Vpu蛋白 (6)Vif蛋白 一、LTR序列 1. 核心调控元件 2. 核心转录单位 3. 反式作用因子应答元件(见图6) 1.调节单位 Coup-TF AP-1 激活蛋白1 由含亮氨酸拉链结构的c-jun和c-Fos家族成员组成的二 聚体,属于正调节因子 NF-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