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二、人物命运比较 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 索科洛夫是悲伤的, 《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 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为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我们的祈祷: 今天,现在,枪声还在不断从伊拉克、从阿富汗、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来。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我们对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1、1917年出生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4、“废墟文学” 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一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环境: 主人公: 1 在对小说进行分析时,要先弄清楚这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时间、地点、事件)环境) 2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时间: 地点: 环境: 主人公: 时间: 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 地点: 战地医院(原是一所文科学校) 环境: 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主人公:“我”(一名中学生,一名受伤 的德国士兵) 情节: “我”受了伤,被汽车运到一所学校(临时医院),将被抬往美术教室(那里是简易外科手术室)。在去往美术教室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景象。最后,“我”证实,自己所在的正是“我”的母校(三个月前,“我”是这所文科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同时“我”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悬念) 1、到底受了什么伤? 2、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 什么时候才明白自己就在自己的母校?为什么这么安排? 点明结果之前设置了哪些悬念? 发烧、疼 (10) 打针、热乎乎(17) 发狂似的叫喊 (20) 胳膊腿不能动 (39) 医生注视 低语 (41) 问题一、到底受了什么伤? 失去双臂和右腿! 似曾相识的布置 恶作剧画的香蕉 清晰的十字架印痕 问题二、是不是自己的母校? 49节:我的笔迹! 主人公是根据什么确定自己回到母校的? 设置哪些悬念 美狄亚:替国雪耻(一战失利)可以不择手段 挑刺的少年: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戈培尔 二 讨论探究: 1、我是怎样走向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是主动去的,从“我”的战争感受可以看出来: 一、$35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 $35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 三、$11、29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