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悬浮的精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临骏:悬浮的精英

内地生一直相信所看到的香港——中环价值,以及无与伦比的商业契约精神。 “香港,香港,你究竟有多香,当年我也放弃了清华北大,以为这里有我的梦想……我恨香港,但我更爱香港。” 周保松表示担心,港校自主招生十年来新崛起的在港内地生群体,“能否不要再当过客?” 对已来港6年的内地生乔苏来说,香港是一个情结,也是一个死结。 比如2012年4月的一个晚上,它就是后者。尖沙咀北京道一号的帝廷酒家里,乔苏和她的内地生同学们的聚会,就像一个设定好的舞台——四周“群星”灿烂,她却是最黯淡的演员。 来自投行的同学们互“晒”薪水后,不忘也问乔苏一句:“最近加薪了吗?有没有想在将军澳买房?” 一个简单的“没”后,乔苏便一言不发了。这些来自内地并在金融、贸易或IT领域表现非凡的超级精英们,一如既往地相互出示完美的“成绩单”。乔苏则是个意外,她现在只是一名公司公关,月薪不足两万港币——相对于身边的优秀者,这仅仅是一个卑微的零头。 作为香港在内地自主招生政策的产物,“内地生群体”已经渐成规模并成为香港社会一个独特的存在。自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内地生,9年间增长到近1600人的规模。如今,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31个省份都被纳入香港高校的人才战略版图。2012年,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了申请,包括多达21名的省市状元,为历史之最。 这些成长于内地教育体制的佼佼者,在一个制度截然不同的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优秀。纵使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最终的价值认可单一地指向了中环的商业精神,但作为自由社会的体验者和受益者,他们也依旧试图在香港社会的价值坐标上找到一席之地。体面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同时赢得尊严和真正地融入,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 到香港去 现在,相比北上广的同龄人,乔苏的港式生活精致且典型:听歌剧,看赛马,入酒会,半岛酒店会客喝下午茶,感恩节休假去巴厘岛,购物在中环铜锣湾,周末不在兰桂坊就是坐游艇出海,西贡吃海鲜,偶尔也上太平山和闺蜜小酌看夜景。 乔苏曾以650的高分选择入港读本科,而非清华北大。“(香港)很精彩。”像乔苏一样的尖子们往往因为香港比内地更国际化的环境,比海外离家更近的地理位置而入读港校。 内地生张子律在2007年选择了香港浸会大学。在他看来,香港是一个拼自己,几乎不需要拼爹的地方。路政署的公务员会三番五次跑到家里,可能只是为了让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的你对香港交通表达意见;楼下的清道夫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讲,但是坚持每天和你打招呼。内地生们渐渐习惯了香港规矩与人情。 内地生赵小龙来自贵州山区,2007年由港府资助到港读书。三年中,他不仅每个月都寄给父母生活费,还在毕业那年用攒下来的奖学金给家里盖了一座房子。赵小龙计划金融专业毕业后努力留在香港,“因为在香港,未来才有了可能性”。 9年来,内地生一直被看作内地考试制度优胜者的新兴“精英”移民:通常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获得港校青睐,接受中西合璧的良好教育。他们大多学商科,从业投行、会计和证券,工作在港岛。他们勤奋,务实,上进,在体面的收入里求尊严。最后,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则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诉求。 从只会在食堂讲一句“买叉烧饭”的粤语,到真正与香港人打成一片,内地生往往需要两到三年时间。9年来,港校的各式内地生联合会、联谊会层出不穷,内地生们在自己人的“圈子”与“圈子”更迭中完成从番薯人(新生,港校潮语)到“准香港人”的华丽转身。 在与内地生打交道数年的香港人Alex眼里,他们非“富”即“贵”,拿奖学金来读的是有才,自费数十万港币读的则不只有才,还有财。 每当有朋友问及张子律和他的女友,比之北上广,来香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他们说“住满七年,拿身份”。“这里社会发展更完善,人好,也有规矩。”张子律相信,与回流北上广相比,留在香港是件“有盼头的事儿”。 勇敢者的游戏 对内地生来说,除了优质的教育,繁荣的商业和自由的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磁石。 当乔苏仍在校园里做“新鲜人”时,她的师兄耿春亚已开始试图寻找属于他的创业之路。 “搞学术,去美国;做生意,当然要来香港。”耿春亚一直相信他所看到的香港——中环价值,以及无与伦比的商业契约精神。这与很多内地生的理解有着范畴上的不同——钱并非一切,商业契约精神才是底色和核心。 从一开始选择来港校,就是因为创业的决心。作为数届在港内地生的“大师兄”,耿春亚在很多学弟学妹眼里,就是一杆“老枪”。他创社团,拉投资,搞创业,办比赛,不亦乐乎。“上庄”(粤语,参与社团),对于他来说,是一项实践香港精神的实验。 2005年,刚刚从港校毕业的耿春亚,为了体验创业的最坏结果“一无所有”,选择到香港街头实地体验。他在香港沙田广场,席地而卧,露宿一夜。当晚天气很好,广场上仍有三五个香港年轻人成堆。烟头,啤酒罐,滑板,“倾解”(粤语,聊天),让他们整夜未归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