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吉礼文化 揭秘我国古代拜师礼 组图.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吉礼文化 揭秘我国古代拜师礼 组图

吉礼文化揭秘我国古代拜师礼组图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学府,都要行拜师礼。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何为拜师礼?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礼仪规定,皇太子初人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也是相同的。《通典》卷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学生服,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拜师礼序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足见传统社会对老师的尊敬。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拜师仪式正式开始,由学生饰演的长者首先入席,长者在古代指的是学生家族中的长辈,一般由长者代表学生向老师呈送礼物。一位赞者带托盘束修六礼紧随其后。此六礼分别为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分别表示谢师恩、业精于勤、启窍生智、苦心教学、早日高中、宏图大展之意。长者向孔子像行揖礼,然后入座于孔子像左侧。随后身着汉服的学生,向孔子像行礼后分立两侧,雁翅排开。师者最后入席,随行一位赞者托盘摆放的是师者的回礼,有龙眼干、芹菜和葱这三样。其中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入席完毕后,长者将拜师帖呈送老师,并向师者送上束修六礼。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自当先行拜祭,随着赞者的赞唱,学生们对儒门先师行大礼。随后,是学生向老师行大礼。在敬茶和师者聆训结束后,整个拜师礼成。粗算下,整个拜师礼有13个步骤之多,可见古代尊师重道之风的盛行。六礼束脩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之老师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入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得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拜师按《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在学府,都要行拜师礼。先秦时期,初次拜见老师是以“束脩”(即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并举行相应的拜见礼节,以表达敬意。后来,儿童求学的年龄大多提前到七八岁,拜师的见面礼已不再限于干肉,但人们仍然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拜师的仪式也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根据儿童家庭的地位及经济状况不同,拜师仪式之繁简有所差异而已。古代的官宦家庭虽然在家教阶段即给儿童传授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业还是从正式拜师开始的。第一位老师对儿童承担着启蒙的责任,习惯上称之为蒙师。拜见蒙师的仪式又称发蒙礼,历来受到重视,一般都较为隆重。在江浙一带,拜师发蒙礼必选择吉日举行。是日要在中堂上摆列发蒙学童外婆家送的发菜、汤圆、猪肝、小鲤鱼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请蒙师的老学生前来与蒙童共食。食毕,拜师学童即于红毡毯上向蒙师行跪拜礼。然后,蒙师手把手地教蒙童执笔描写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写毕,蒙师在这三个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礼示谢,并且呈上钱物等拜师的礼物,以表恭敬。之后设宴款待蒙师,宴毕再按照礼节送蒙师出堂。蒙师离开后,蒙童还要在家长的带领下,拜见长辈亲友,接受长辈馈赠的“发蒙钱”,外婆家所送的状元片、福寿糕等要分发给同学,纸做的魁星和状元则由蒙童收留。至此,整个拜师发蒙礼才算结束。古代的拜师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