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中铁矿“红绸带”式铁矿体形态成因及其找矿预测.pdfVIP

江西赣中铁矿“红绸带”式铁矿体形态成因及其找矿预测.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赣中铁矿“红绸带”式铁矿体形态成因及其找矿预测.pdf

doi:10.16539~.ddgzyckx.2016.02.003 卷(Volume)40,期(Number)2,~,(SUM)151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页(Pages)213-223,2016,4(April,2016) GeotectonicaetM etallogenia 江西赣中铁矿 “红绸带’’式铁矿体形态成因 及其找矿预测 陈正乐 一,张 青 ,韩凤彬 , 陈柏林 ,孙 岳 ,王学平 。, 潘家永2,沈 滔2,伍俊杰2 (1.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3.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南昌 330201) 摘 要: 江西赣中新余铁矿是我 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产于震旦纪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系硅铁建造中。铁矿体普遍呈 现 “红绸带”式形态,前人认为是多期次褶皱叠加的结果。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在整个铁矿区发现,区域透人性的拉伸线 理、A型褶 曲十分发育,局部地段甚至出现鞘褶皱;系统测量表明,区域拉伸线理、A型褶皱的脊线走向稳定在 295o~320o 之间,倾角一般小于 25。。推测赣中铁矿经历了强烈的塑性流变,“红绸带”式铁矿体是塑性流变,而非多期褶皱叠加变形 的结果;整个铁矿区的原始形态应是一个鼻端向南封闭的巨形鞘褶皱,但变形期后不均匀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导致了不 同铁矿区现今地表出露了原始形态的不同部位。结合褶皱构造对铁成矿物质的控制作用和矿区的地层出露状态分析,认 为大陂一陂头、寨 口一太平山一良山一带 皆处于鞘褶皱的前缘部位,具有寻找富大厚矿体的找矿前景,松山一杨家桥处于鞘 褶皱的西翼,平剖面上都发育小型鞘褶皱和红绸带式重叠矿体,因而也具有 良好 的找矿前景 。 关键词:红绸带;塑性流变;鞘褶皱;找矿预测;赣中铁矿 中图分类号:P542;P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52(2ol6)02.0213-011 0 引 言 变化,普遍认为属震旦系(或者南华系,江西地质 矿产局,1964,1984)(图 1)。对于新余铁矿成因,虽 江西新余铁矿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类型之一,也 也有陆源侵蚀沉积变质、远火山一沉积变质及变质 是我国最年轻的硅铁建造型铁矿之一。该矿 自1957 火山一沉积成因等不同观点,总体上可 以归类于沉 年发现至今,已经先后在 良山、太平山、大陂等地 积一变质型铁矿(余志庆等,1989;曾书明等,2011; 发现 30余处大、中型矿床,累计查明铁矿资源储量 胡立等,2013),认为含矿层在沉积成岩之后,经历 达 7亿吨,是江西最重要的钢铁原料基地。 了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余志庆等,1989;王晓颖等, 新余铁矿 的含矿层为一套具类复理石建造特 2013)。 征的火 山一碎屑沉积 (汤加富等,1987)。对于地层的 新余矿区的铁矿体普遍呈现 “红绸带”肠状弯曲 时代,虽有争论,并历经多次变更 (江西地质矿产 形态,因而引起 了构造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前人 局,1964,1984),但地层单元 的时代归属并无根本 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本区变形 以复合褶皱为特征: 收稿 日期:2015-03—23;改回 日期:2015-07—13 项 目资助:国家 自然科学~ (U140329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 目(2015BAB0613—4)、公益性行业科研专.~,(201411024.3)和中国地 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 目(12120115033801,1212011220936,12120113105lOO)联合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陈正乐(1967一),男,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矿 田构造方面的科研工作。Email:chenzhengle@263.net 2l4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