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docVIP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 第26卷第3期 2009年9月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1.26NO.3 Sep.,2009 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 读《在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 温士贤 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现 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确立了民族志方 法的三大原则171J4,马氏的田野工作法在很长一 段时期内被人类学者视为圭臬.在其指导下, 人类学者大多单独从事田野工作并建构民族志 文本,作为保证民族志科学性的田野工作过程 对于圈外人来说是秘而不宣的l2],整个民族志 的制作过程都带有一种神秘化的色彩.20世 纪70年代以来,人类学陷入了后现代的泥潭, 出现了一系列对田野工作反思的作品①,它们 对民族志研究过程的田野工作进行了公开和激 烈的批评.诚然,人类学需要反思,田野工作方 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然而,在民族志中没完 没了地对田野工作进行反思和批判会使民族志 失去作为表述异文化的知识所具有的功能和 效应. 克里斯托夫?冯?菲尤勒一海门道夫 (ChristophyonFure—Haimendorf1909--1995) 这位南亚研究专家,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 系的创始人,在扞卫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同时,以 自传的形式把田野工作这一神秘过程展现出 来,让读者看到他在田野工作中并非一个无所 不能的英雄人类学家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 人在行动,有恐惧,有疲倦,有疾病,有对妻子的 爱恋与牵挂,当然更多的是在享受异文化所带 来的惊奇与兴奋,同时贪婪地收集民族志资 料并积极努力为当地部落居民谋求福祉.《在 印度部落中生活——一位人类学家的自传》[] (以下简称《自传》)揭开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神 秘面纱,从而使它不再是神秘的,令人狐疑的. 一 ,《自传》的内容与结构 《自传》是海门道夫80岁高龄的时候写就 的一本回忆录,作者回顾了自己和妻子在印度 和尼泊尔进行田野调查时的艰辛而浪漫的时 光,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在 田野中的日常工作,不仅将印度和尼泊尔部落 社会的文化生动地描述出来,也将作者在长期 田野工作中的心理情感倾诉给读者.本书内容 分为七章,从海门道夫学术心路的发展来看可 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科知识的累积 在《自传》的前言中,海门道夫讲述了他的 学术背景及学术发展脉络.1909年,海门道夫 生于维也纳一个上层社会家庭,少年时代的他 迷恋上印度文化,喜欢阅读印度经典和泰戈尔 的诗作,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到人类学并 立志于人类学研究.维也纳学派的民族学传统 是海门道夫学术思想成长的土壤.1927年海 门道夫进入维也纳大学研读人类学和考古学, 师从德奥传播学派的两位大师利奥?弗伦贝纽 斯和保罗?舍贝斯塔,传播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如威廉?施密特,威廉?考伯斯等都曾给海门道 夫以极大影响.1931年海门道夫获得博士学 位,博士论文是以印度阿萨姆地区和缅甸西北 的山区部落社会为基础的比较研究.这篇论文 是纯粹的文献考据而不是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 查而完成的,但这却也为印度东北部各部落人 群的民族志奉献了一篇极其有用的文献综 述[J9,也为他以后在阿萨姆山区从事田野研 究积累了文献资料. 在对印度进行田野调查之前(1934--1935 ①如保罗?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工作反思》(1977), 让一保罗杜蒙特的lt;头人与我》(1978)等后现代民 族志作品都对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 反思.参见文献[2],第6O页. 第3期温士贤:田野中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田野 年),海门道夫专程跑到马林诺夫斯基门下参加 马林诺夫斯基研讨会,学习他所开创的田野 工作方法.海门道夫虽然欣赏马氏的功能理论 和田野工作方法,却从未皈依功能主义,而是 采取了综合式的理论方法,既未摆脱德奥传播 学派的影响,也认同古典进化论和历史特殊论, 同时又积极吸收了马氏的功能理论和田野工作 方法.海门道夫对当时功能主义学派唯我独尊 的姿态表示不满,但马氏的功能理论和田野工 作方法为他以后的田野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伦敦受训之后,海门道夫开始了他第一次田野 工作经历,即1936--1937年间在印度那加山区 的康亚克部落中的调查.此次调查是他首次将 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的田野工作 之中.调查结束后海门道夫返回维也纳并任教 于当地一所大学. (二)印度部落中的+年生活 与马林诺夫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 遇类似,1939年8月海门道夫为躲避欧洲战 争,借口继续那加人的研究携妻子离开维也纳 前往印度.海门道夫坦言,在印度部落中生活 既是为了做田野调查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