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留学活动的困境及影响自我解惑.docx

晚清留学活动的困境及影响自我解惑.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清留学活动的困境及影响自我解惑

题目晚清留学活动的困境及影响自我解惑姓名与学号黄翰仪 3140102964专业 工科(建筑与土木)上课时间 周一3/4/5节 序号 34 晚清留学活动的困境及影响自我解惑前言:在外国列强入侵,社会格局动荡的时期,总有一些人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指路明灯。在日本被迫打开大门之后,涩泽荣一率先走出了原来的视野,游学世界,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反观中国,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这“千古未有之变局”,政府派出了大批留学生远渡重洋,赴日本欧美留学。那么这些有过国外学习经历的知识分子,为什么没有能扭转当时的国势呢?他们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关键词:晚清留学活动困境影响研究综述(一)困惑产生:最初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在课上观看《大国崛起》的时候。中日两国面临着相似的历史危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也由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微观到出国学习的问题上看,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为向西方取经,两国都派出了各自的队伍前往西方学习考察,然而收到的结果却迥乎不同。在明治维新中,日本留学生成为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者之一,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成功转变。如伊藤博文、井上磐等人明显地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之处,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倡导者与推行者,为日本的强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相似的历史情境之中,中国的这一批先行感受到西方冲击的留学生们虽是现代化的积极传播者,却并未促成社会的重大变革,使得旧中国走上强盛之路。这一点引起了我的困惑,晚清的留学活动为什么没有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呢?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我又想到:作为晚清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留学活动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使我感到想要更深一步地对晚清留学活动的困境及作用做些了解。(二)困惑解决:为了解决以上困惑,我阅读了胡代聪的《“教育使节”容闳和近代中国首批留学生的派遣》和周钥明的《晚清留学教育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对晚清留学活动的发展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我也看了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对当时整体的历史环境和晚清改良的背景作了一些了解。这些书籍和文献使之后的思考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之后,我阅读了杨宗亮《晚清史研究新视野》,其中一篇《晚清留学活动与辛亥政局走向》对我解开困惑有较大帮助,也让我对留学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比较中日的差异,我阅读了渡边与五郎的《西学东渐: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郝一双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生教育之比较》。为探求晚清留学活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我阅读了李喜所的《留学生与晚清海军建设》、杜园园的《论晚清归国留学生的就业路径》、刘集林的《晚清留学教育的问题与困境》,这些使我对于留学活动的影响有了一定认识,让我认识到了中日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解开了困惑。一、晚清留学活动的源起与发展每一事件的出现都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可循,留学活动也是如此。晚清的留洋活动是伴随着列强的暴力而展开的。晚清留学热潮兴起,源于“师夷之长技”的深化。留学问题的提出、有关制度的建立、留学生回国之后的任用都是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社会重大变革。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让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民族的危机,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危害。于是一批知识分子站了出来,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在这时,留学运动尚不被重视。1847年香港马礼逊学校的校长、美国牧师布朗带领容闳、黄宽、黄胜3位学生远赴美国学习,开启了中国的留学之路。到了19世纪60年代时,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急需懂得外语、军事、科技的人才。在容闳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批准从同治十年(1871)起派“幼童赴美肄业”,每年派遣30名留学生,分4批送到美国,共120人,这其中就包括詹天佑、唐绍仪等。留美幼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向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而逐渐而“忘却本国传统”。这种现象使守旧势力和一些洋务官员感到担忧,赴美幼童被迫于1881年回国。同时,为建立新军,清政府开始派遣学生到欧洲学习军事类专业,这期间的官派留学生共 230余名。洋务期间的留学生除了官费派遣,民间还有通过私人途径出国留学的学生,其中包括孙中山、伍廷芳、王韬等。1895年的甲午之败结束了三十余年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给了旧中国振聋发聩的一击,使得酝酿已久的政治变革走到了前台。这一次,总理衙门吸取了留美幼童的教训,选派留学生以“年齿较壮,通晓中西文字之选”为准,以防止这些学生“通洋语而抛荒华语,并沾染习气之病”,这也明显地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进入 20 世纪后,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被迫实施“新政”。而这时的清政府看到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与“中体西用”思想较贴近,相比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