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刘勰的《文心雕龙》赏析
【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历史与文学、为情造文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全面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评价《文心雕龙》的写作成就。
【关键词】历史;为情造文;全面总结;创作经验【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72-01《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吸收了前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优秀成果,集其大成,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不落俗套,富有独创,自成体系。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对后来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奠基作用,因此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不朽巨著,研究作品离不开解读作者。刘勰(466-520?)字彦和,祖籍东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关于刘勰的身世,《梁书middot;刘勰传》有简略记载: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赦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赦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
由此可知,刘勰少年早孤,虽家贫但笃志好学;依附当时著名的和尚僧佑十多年,博通佛教经典,参编整理佛经,积累丰富知识,曾是一代名人。因此,梁以后不仅作过记室、参军等小官,还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萧统的器重。晚年出家,带发修行,更名慧地,不久身亡。刘勰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从文学创作角度讲也是充实的一生。《文心雕龙》的问世,是他对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提升与发展功不可没。
《文心雕龙》这部书内容博杂、体大精深,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它是刘勰三十几岁时的作品,创作于齐代,他在《序志》、《诸子》、《程器》等篇中,表述自己的人生观看,有着“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儒家观点。他写作文章的政治社会作用,是为了纠正离开了经典本源的南朝“浮诡”、“讹滥”的文风。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纠正这个根本性的错误,于是他对前人言论采取批判地吸收态度,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文心雕龙》共计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在总论五篇中,他阐明了全书理论的基础。综观全书总体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具做如下分析:
1.初步建立以历史眼光来分析、评价文学的观念
文学是上层建筑之一,文学的最大魅力之一也在于它是时代的艺术再现。一篇或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总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分不开,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并且进步的文学观点和优秀写作技巧也总是互相影响、一脉相承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恰恰抓住了文学的这一特征,他比较早地把这一特征搬上文学批评论坛,且论述恰当、透彻。他在《时序》里说: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子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客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对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鼓梗概而多气也。……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这里,他论述了汉代文章沿革与时政关系,他首先注意从历代朝政世风的盛衰来系统地探索文学盛衰变化的历史根源。他论“建安文学”的“雅好慷慨”的风格出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现实环境,使建安文人作品“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特点是建安文人对时代现实的反映。刘勰最后的结论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代可知也”。刘勰超过前代批评家的主要成就是对历史事实有广泛观察和深入追溯,他对南朝文风的批判深刻有力。他强调要从文学以外的历史现实变化中来理解文学的变化,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刘勰始终认为文学创作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变化的,又如他在《通变篇》所述: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