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轿顶山苗族人口的三大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探轿顶山苗族人口的三大问题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初探轿顶山苗族人口的三大问题 贵州大学法学院09级人口学 田连伟 550025 摘要 解决好轿顶山苗族人们所面临的宗教信仰 、文化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轿顶山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作粗浅认识,以便抛砖引玉深入研究。 关键词 轿顶山 苗族 宗教信仰 文化教育 生态环境 轿顶山位于威宁县兔街乡花红坪村境内,是一个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在村寨的上方是一座百米高并被四座小山环抱的山,因酷似四人抬轿,故世称轿顶山。四小山的背后又群山巍峨,杂木青翠,远山近水,加之阳光的明媚,实为一块天然的修身栖息之地。截止2009年7月该管辖区的总人口为456人,其中苗族321人,汉族135人。苗族人口中以朱姓为主,自发迁移到轿顶山已有200百多年的历史。而其他姓氏都是已婚姻或投亲靠友等形式迁到轿顶山的。 通过笔者对轿顶山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得知,轿顶山人们存在三大问题急需解决,即轿顶山人们的宗教信仰问题、轿顶山人们的文化教育问题和轿顶山人们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轿顶山人们的宗教信仰问题 在基督教传入以前,轿顶山苗族人们仍然保持传统的宗教信仰,有打嘎祭祖,打狗祭树等图腾活动。每十三年一大祭,每一年一小祭,大祭时全村男女老少集会,杀牛祭祖;小祭时打狗祭树,整个仪式由巫师主持。自1903年基督教传入以后,一些传统的活动、古老的风俗和原始的宗教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和教义。始建与1918年的教堂就是法国传教士党居仁参与主持的,隶属与内地会。文革中宗教信仰被终止,直到1982年才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接着重建新教堂继续信教。现在,每逢周末辖区内的许多基督教徒都蜂拥而至参与礼拜,可谓是热闹非凡。回顾历史,最初苗族先民信仰基督教应该是一种进步,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通过礼拜活动来释放自己长期以来积压在心灵深处的“包袱”。一旦那长期担惊受怕,无可依托的心灵找到了慰藉,就会毫不犹豫地去相信它接受它,这种虔诚的深度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无为”的思想仍在根深蒂固。虽然基督教本身不是哲学,也不是迷信,而是教化人们行善,描述人类社会所要达到的美好世界的愿望。但由于它的“无为”正是苗族先民们所向往和期待的。所以,他们就会毫不犹豫抛弃祖先的规矩改信基督教,并在一度的时间里柏格理(1864---1915)成了苗族人们的上帝,而教会却成了苗族人们最喜欢最狂热的活动场所。时至今日的21世纪,我们有理由说:科技决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不是整天的“向往做梦”,自我陶醉。 二、轿顶山苗族人们的文化教育问题 1899年轿顶山苗族人们开始邀请师塾,同时并积极传授四书五经,学习文化。可到了1903年基督教传入以后,苗族人们为了读懂圣经,理解教义,找到精神寄托,转而放弃四书五经,并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有组织的宗教教学活动和所谓的教学活动。周一到周五学习文化(实为教义学习),周日做礼拜,一切有关活动都在教堂进行。大部分教师都是双重身份,既是传教者又是传道者,其中的教师以苗族教师为主,学生一般在50人左右,苗族学生所占比例大,而汉族和彝族学生极少。作为石门砍光华小学的分校-----志华小学,起初的教学活动和宗教是分开的,主要设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公民、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内容,后来成了传教的场所。直到1951年威宁解放后,志华小学才由中国共产党接办,并改名为“轿顶山小学”,沿用到今天。   自轿顶山苗族人们信教后,也便有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大批苗族儿女在解放前后通过教会学校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并先后到石门坎、威宁、昭通、毕节、贵阳、遵义等地深造,学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事业中,为威宁的发展以及本民族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最多,他们为了地方的发展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呕心沥血、辛勤耕耘。遗憾的是耶和华的诺言并没真正改变苗族人们的命运,柏格里的愿望也没有在苗族人们的社会中变为现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回头再看轿顶山。30多年的改革开放,能高中以上毕业的青年人实在是寥寥无几,能进入专业学校深造的更是“天方夜谭”。现在,辖区内的适龄儿童数为48人,但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多只有1/3强,好些为轿顶山教育而奋斗的师者已相继作古,新的民族教育问题又摆在轿顶山人民的面前。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文化素质,是各级政府和当地苗族人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轿顶山的生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前,轿顶山是山清水秀,树木葱郁、鸟语花香、走蓄成群之地,而且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