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启示

地理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启示 ---以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内容提要:地理教学过程中容易发生由于忽略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基础,欠缺知识推理的渐进过程,探究问题设置不合理,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忽略实验活动的作用与意义等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地球上的大气”具体的教学来探讨地理教学中“滑过”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关注知识经验的铺垫;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习惯;科学设置问题;强化地图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 键 词:“滑过”现象;原因;启示 正 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地理教学观,正在从理论层面的“应然”性探讨转变为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实然”性操作。事实上,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情境和活动序列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创意,为地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个现象也不容忽视:教师倾力创设的地理探究活动情境往往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启发、引导、激励功能,而是在不经意间“一滑而过”。可以说是“赢得了起点,却失去了终点”,实在令人可惜。关注并反思这一现象的成因,对于实施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为例进行相应论述。 一、“滑过”现象释义 “滑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Edard.D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由A地到B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通俗地讲就是道路并非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变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原因在于,笔直的道路往往促成车速太快,“一滑而过”的效应不仅造成路边“景点”的流失,而且削弱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并滋生其惰性心理。 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也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将这种由于教师处置不当导致教学内容由于“滑过”而没有使学生得到深入理解的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大气环境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上层是宇宙环境,下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球表面,因此,在自然地理的知识体系中,这部分内容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它与其他组成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大,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学习大气环境知识将为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高中教材改革后,本章节的内容变化很大,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滑过”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其结果将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1.忽略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晕头转向;教师认为极易理解,只需一两句带过的地方(如教师常说“显然”,“很明显”后面的陈述),对于不少学生而言却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季风环流”教学过程中,课本设计了一个活动:举例说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提示:采用对比的方法,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比较;或者用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农业生产情况)。由于学生对初中学习过的相关区域地理基本知识以及区域背景知识缺失, 将无法实现运用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忽略知识推理的渐进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推理过程往往一语带过,只注重分析问题的结果,而忽略分析问题的过程与分析的质量,使学生失去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机会。 在讲授“中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时,教师往往只强调锋面雨带移动的时间规律和其移动的成因:由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势力强弱决定。而没有揭示它移动的规律与成因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肯定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形成理解的障碍,既而影响对以后涉及到的“中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汛期与雨季的关系”、“中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与成因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中国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水旱灾害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气象灾害”等等知识点的理解。 3.忽略探究问题设置坡度的合理性 问题坡度设置不合理是指:问题坡度设置过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但坡度过大又容易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造成事实上的“滑过”现象。“季风环流的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