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研究_以杭州市为例.docx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研究_以杭州市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研究_以杭州市为例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研究—以杭州市为例□蔡庚洋,贺俏毅[摘要]科学准确地预测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关键,是决定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规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府资金投入和场所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杭州市在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从区位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分布、危旧房面积和不同性质用地面积四个方面构建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值,确定综合受灾系数,计算出受灾人口规模,并结合人均避难面积,预测出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量。[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文章编号]1006-0022(2011)12-0067-05[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BEmergencyEvacuationSpacePrediction:HangzhouExample/CaiGengyang,HeQiaoyi[Abstract]Scientificpredictionofevacuationareaiscrucialtoevacuationspaceplanning.Itdictatesevacuationplacescaleandinfluencesgovernmentalinvestment.Hangzhousetsupemergencyevacuationspaceevalu-ationsystemfromgeologicalconditions,populationdensity,riskybuildingarea,andlandarea.Withdisasterindex,population,andpercapitaarea,itwillworkoutgrossevacuationspace.[Keywords]Emergencyevacuationspace,Need,Influenceindices,Evaluationindices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如中国汶川“5·12”大地震、印尼海啸、中国青海玉树“4·14”地震等;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此相关的火灾、爆炸、SARS及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人为灾害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安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均面临巨大的威胁。为此,近年来我国开始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的建设,不断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灾害疏散准备。截至2007年,全国20个省(自治区、市)的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数百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大多数是应对地震灾害。除北京、上海、青岛和厦门等城市外,大多数城市仍处于试点建设阶段,没有形成系统规划的指导。目前我国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方法上对人均用地指标、责任区划等已作了相关研究探索,但是在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方面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科学、准确地预测应急疏散避难场所需求量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关键,是决定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规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府资金投入和场所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本文旨在通过杭州市目前正在编制的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对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方法进行探讨。1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如《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2008)等,为我国实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外,国家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也提出了要求。2004年,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672011年第12期第27卷图1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思路框架图2应急避难场所需求量预测思路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各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进程。《“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另外,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与标准,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等,以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全国不少城市已完成或正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编制工作。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地震局于2002年共同编制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城市防灾减灾应急避难方面的规划纲要。天津市于2004年编制避难场所规划,并进行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指标取值研究。厦门市编制《厦门市城市建设综合防灾规划》,对固定避难场所责任区划进行重点研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