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并联电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并联电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学习要求:
1、掌握并联电路总电阻、各条支路上电流、电压的计算方法。
2、会应用欧姆定律计算并联电路的参数。
3、熟练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计算电路参数。
4、熟练掌握用并联电路作为分流器的电路设计。
5、学会诊断并联电路短路(或开路)的故障。
6、学会计算并联电路各支路上的功率。;1 并联电路;图2 两电阻器相并联;两个电阻器并联,通常记为R1//R2。由上式知:
R1//R2 =R1R2/(R1+R2)
上式可表述为:电阻器并联,其等效电阻之倒数等于相并联各电阻倒数之和。
I1/I2=R2/R1
上式表明:电阻器并联分流与电阻值成反比,即电阻值小者分得的电流大。
电阻器关联电路的功率关系为:电阻器并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相并联各电阻器消耗功率之和,且电阻值大者所消耗的功率功率反而小。;3.1.2 电流源的并联;图3.8 实际的电源模型 ;3.1.3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表3.1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对照表;例3.2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图3.10(a)中1Ω电阻器上的电流I。;解:根据图3.10中(a)→(b)→(c)→(d)→(e)→(f)的变换顺序,最后化简为图(f)的电路,可得:I=2×3/(2+1)=2(A)
变换时应注意电流源电流的极性与电压源电压的极性相对应。;3.1.4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例3.3 在如图3.13所示的电路中,已知E1=140V,E2=90V,R1=20Ω,R2=5Ω,R3=6Ω,试求各支路电流。;解:应用KCL和KVL可列出方程:
I1+I2+I3=0
E1=R1I1+R3I3
E2=R2I2+R3I3
代入数据,得 : I1+I2+I3=0
140=20I1+6I3
90=5I2+6I3
解之得:I1=4A
I2=6A
I3=10A ;3.1.5 分流器及其应用;解:(1)表头的满偏刻度为50μA,内阻Rg=2300Ω。当用“0”、“1”端钮测量时,“2”、“3”端钮开路,这时Rg、R2、R3是串联的,再与R1并联,根据分流公式(3.7)、(3.8)可得:;Ig=R2I1/(R1+R2+R3)
I1=(R1+R2+R3)Ig/R1=(1+9+90+2300)/1=120mA
(2)同理,用“0”、“2”端钮测量时,“1”、“3”端钮开路,这时流经表头的满偏电流仍为50μA,由分流公式(3.7)、(3.8)得:
I2=(R1+R2+R3+Rg)Ig/(R1+R2)
=(1+9+90+2300)/(1+9)=12mA
(3)当用“0”、“3”端钮测量时,“1”、“2”端开路,这时流经表头的满偏电流Ig仍为0.05mA,由分流公式(3.7)、(3.8)得:
I2=(R1+R2+R3+Rg)Ig/(R1+R2+R3)=1.2mA;从上述计算数据可以看出,直接利用该表头测量电流,它只能测量0~0.05mA范围的电流,而并联了分流电阻R1、R2、R3以后,作为电流表,它就有120mA、12mA、1.2mA三个量程,实现了电流表量程的扩展。;3.1.6 并联电路的功率;解:已知总电流为1A,而总电阻:
RT=R1//R2//R3=30//15//0.8=0.74(KΩ)
因为R1?R3,R2?R3,所以R1和R2的分流作用
忽略不计,可将等效电阻RT估算为0.8KΩ。
总功率 PT=I?I?RT=1×0.74×1000=740(W)
若先确定每个电阻器的功率,然后把这些功率加起来,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首先,求出该电路每条支路上的电压。
U=I?RT=1×0.74×103=740(V); 接着,运用P=U2/R计算每个电阻器消耗的功率。
P1=U2/R1=7402/30×103≈18.2(W)
P2=U2/R2=7402/15×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