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豪镇概况
英豪镇概况
三门峡市英豪镇
一、概况(一)地理位置 英豪镇位于渑池县城西12公里处,地理位置坐标东经110°38′,北纬34°43′。东临城关镇,果园乡,南接西村乡和陕县的李村乡,西接陕县观音堂镇,北以张村镇、池底乡为邻,面积89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英豪原名土崤,因地处崤山谷地,古时崤、豪不分,二字同音后演化为“土豪”。清康熙四十二年,河南巡抚徐朝迎驾至此,据清嘉庆版《渑池县三老》载,英豪镇属西三、四里,南五里部分位置。民国16年属西区,1945年属第三区,1947年属第二区,1958年成立英豪人民公社,1984年元月社改乡,1990年4月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辖英东、英西、东马村、谷水,西曲、槐树洼、苇园洼、姜王庄、后营、周家、王沟、水源、寺庄、思庄坪、西英豪、东七、东城南、王都、西城南、王家坪、富村、吴窑头、南马村、牛王岭、上曲、下曲、孟窑头、西安头和英新、仁灵两个移民村共30个行政村,214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2个居民委员会,全镇8214户35507人,其中农业人口30549人,非农业人口4958人,移民人口2450人,境内除居住有汉族外,还有回族及少数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等。
(三)地形气候 英豪镇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西边高,中间低,基本上呈槽型,属丘陵区,土壤多为红粘土,最高处海拔757米,小溪数条,汇入谷水,常年流量为1.2吨/秒,谷水自西向东穿过东七里、东城南、西英豪、英西、英东、东马村、谷水、西曲等八个村注入渑水。境内有鹿抬头山、羊顶山、锣鼓山、熊耳山等大小山头10多个。年平均降雨量656.9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最高气温(七月份)34℃,最低气温(元月份)-15℃,年平均气温11℃。8-10月份降水量较大,冬春季干旱,无霜期180-210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镇区风向夏季为偏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为偏西风,最大风力为5-6级。
(四)矿产资源及分布 英豪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铝矿石、铁矿石、石灰石等10余种,煤主要分布在镇西北山区,铁矿石主要分布在镇东南熊耳山下的上曲、牛王岭、孟窑头等村,其中每储量6000万余吨,灰粉率10%以下,市英豪煤矿、县陶瓷厂均在英豪镇区。
二、农业生产 英豪镇书丘陵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总耕地面积720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烟叶、牧草、油菜等。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英豪镇因地质宜进行农业农田水利建设。目前。镇内有小水库2座(蓄水量65万立方米),富村水库和吴窑头水库,200米以上机井30眼,池塘21个,提灌站19座,喷灌机41部,水渠5条(全长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4200亩,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政府狠抓旱作农业开发,1996年以来,英豪镇在农业上率先推出新技术小麦沟播,在翟延洼、槐数洼、姜王庄岭进行试播面积5000亩。2000年全镇小麦沟播面积达45000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5%。通过小麦沟播,年亩产增收40公斤。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称为“白色革命”,1996年在翟延洼试播200亩取得成功。截止2000年在姜王庄岭、翟延洼集中连片达4000亩。1998年以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业,立草为业,草畜配套,到2000年,全镇共种植牧草5000亩,其中连片3500亩,配套养畜,饲养奶牛1300头,肉牛育肥2500头,养羊1600只,养兔15000只。粮、烟丰收,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全镇大家畜每年出栏数5500多头,存栏数达700头。每年可向国家提供肉食35万公斤,鲜蛋13万公斤。经济林栽植面积现有8000亩。主要品种有苹果、仰韶大杏、山东梨、桃、红果、柿子等。
荒山造林。英豪镇拥有荒山面积1万余亩。1996年绿化锣鼓山面积2500亩;1997年绿化鹿抬头山面积1200亩;1998年绿化了后狼窝山面积2300亩;1999年绿化了西英豪山面积800亩,绿化周家山及羊顶山面积2200亩;2000年进一步加大绿化力度,吃住在山,包括退耕还林在内,面积4500亩,其中退耕还林3500亩,全镇3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至此,所有荒山已基本绿化,成活率达95%以上。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发展高小农业和喇叭花环保性农业为主导,1998年投资20余万元,建成日光温室10个,1999年投资200万元建成高质量大棚400个,种植反季节蔬菜。每个大棚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主要分布在英新、苇园洼、谷水、东七等村。建成了王都、西城南、王家坪5000亩生态农业园区,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效益大增。通过了省、市检查验收。建成了省、市、县4.5万亩小麦高产开发良种基地和“万亩高产红薯”,“万亩高产谷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