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类黄酮
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酚类物质,亦称维生素P,常与维生素C伴存,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Robards等,1997)。类黄酮是自然界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血脂(闫祥华等,2000;戴尧天等1994)、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姚新生,1996;周荣汉,1993;谷利伟等,1997;Torel等,1986;胡春,1996)、抗肿瘤(毛雪石,徐世平,1995;Barnes等,1990)、抗病毒(Simoes等,1990;Hu等,1994)等生理活性,因此生物类黄酮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课题。但绝大部分是以人或鼠为研究对象,在畜禽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文就类黄酮的抗氧化特性和对动物的脂质代谢、内分泌、免疫机能及生产性能等的影响进行综述。
1类黄酮定义、分类及其分布
1类黄酮定义
类黄酮系色原烷或色原酮的衍生物,其基本骨架具有C6-C3-C6的特点,即由两个芳香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姚新生,1996)。
1.2类黄酮的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在C环上的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将类黄酮分为黄酮及黄酮甙、黄酮醇及黄酮醇甙、查耳酮、噢口弄橙酮类、花色素和花色甙、黄烷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碳—甙黄酮、双黄酮及二聚黄酮、异黄酮、异黄烷酮、口山酮类或称苯并色原酮和新黄酮14大类(张鞍灵等,2000)。据统计,到1980年,类黄酮总数约有2700多个,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1981年口山酮类有200余种(包括口山酮甙40个),1994年口山酮甙超过110个,其中含碳甙20个(谭沛等,1995)。到1988,植物中已知的硫酸化黄酮40余种,而硫酸化黄酮醇近60种(李雄彪,1992)。
天然的类黄酮几乎在A、B环上均有取代基,一般是羟基、甲氧基和异戊烯基等。在植物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所在组织不同,其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在木质部中,多以甙元形式存在;而花、叶、果实中,多以糖甙形式存在。除O-糖甙外,尚有C-糖甙。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如水飞蓟素属木脂体黄酮,榕碱及异榕碱则为生物碱型黄酮(姚新生,1996)。
1.3类黄酮的分布
类黄酮在植物界分布很普遍。目前已发现的天然类黄酮有2000多种,类黄酮在藻类、菌类中很少发现;苔藓植物大多含有类黄胴;裸子植物中也含有类黄胴,但类型较少,主要为双类黄酮;类黄酮成分最集中的还是被子植物,类型最全、结构最复杂、含量也高,其中豆科、蔷薇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唇形科、玄参科、马鞭草科、菊科、蓼科、鼠李科、冬青科、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尾科、兰科、莎草科及姜科尤为富集。含有类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黄芪、葛根、陈皮、枳实、银杏叶、山楂、菊花、野菊花、淫羊藿、芫花、射干等。而动物和人类日粮中的豆类中类黄酮含量较多,主要为大豆异黄酮及其糖苷,其中绝大部分为糖苷,不同大豆品种及大豆蛋白产品中的异黄酮含量差异很大,美国大豆在2053~4216μg/kg之间,日本大豆在1261~2343μg/kg之间,中国大豆在500~7000μg/kg之间,且主要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游离异黄酮只占总异黄酮的2%左右(Wang等,1994)。Mazur等(1998)用同位素稀释气-质谱联用法定量分析了52种豆类黄酮和木脂素,发现豆类中类黄酮的含量很高,而木脂素的含量较低。
2类黄酮的代谢
一般认为,除了儿茶素,食物中的类黄酮,肠道中没有酶可以将类黄酮糖苷分解成类黄酮配体,只有结肠中的微生物可以将β-糖苷键水解,释放出游离的类黄酮配体(Hollman,1997)。类黄酮槲皮素与其它的类黄酮不同。通过对回肠瘘管手术病人的研究发现,小肠能有效地吸收槲皮素及其糖苷,吸收率分别为24%和52%,槲皮素芸香苷吸收率为17%。这表明,小肠不仅能吸收类黄酮糖苷,而且其吸收率高于类黄酮配体,即与糖苷结合,加强了类黄酮的吸收,山楂叶总黄酮被开发成药物就是典型的应用(Hollman等,1995)。大豆类黄酮对妇女的生物学效价决定于肠道中微生物菌群(Xu等,1995)。
动物试验表明,类黄酮在肝脏参与两类反应:①-OH基团可与葡醛酸、硫酸结合,也可能发生去甲基化,结合型产物可随胆汁分泌到肠腔中,在结肠微生物产生的脱结合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甙元再重吸收入血。②大部分类黄酮是被肠腔内微生物通过杂环裂解方式降解和代谢,产物可吸收入血后由尿液排出。在人方面主要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异黄酮。在血液和尿液中所检测出的异黄酮大都是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人类所摄取的异黄酮大都是以配糖体形式消化吸收(王春娥等,1998)。
3类黄酮的生物学功能
3.1类黄酮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
最近几年有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家基本药物培训通用课件.pptx VIP
- 园林绿化修剪标准.pdf
- 第1单元 活动1 发现身边的数据 课件2025湘科版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pptx
- 《强直性脊柱炎》PPT课件.pptx VIP
- 练习使用显微镜课件(共15张ppt)(内嵌音频+视频).pptx VIP
- 新22G03 墙下扩展基础.docx VIP
- 重点语法知识梳理(一)-2023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点复习(牛津上海版).pdf VIP
- 公司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表.docx VIP
- 2017的qq号如何免费申请_qq号免费申请账号的方法教程.docx VIP
- DL_T 5852-20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