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诗歌赏析方法 了解时代背景。 朗读感受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想象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提炼主题。 “最后”与前面呼应,这是最后一面,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 * * 解题: 1968年12月24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他从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写作背景: 1、文化大革命动乱(红卫兵大串联,除四旧,批斗大会,武斗)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3、写作经历: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凉场面。诗人回忆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咣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1、“这是”两句运用反复修辞强调。 诗人反复强调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特定的时刻,是因为这一刻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 2、“海浪”而非“海洋”强调人多,与“翻动”搭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知青离京,亲友送别的场面。 用比喻描写离别场面 用反复强调心绪,强调难忘时刻 第一节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写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 “剧烈抖动的北京建筑” 是幻觉意象,实际上抖动的是即将离去的火车,“剧烈”写出了车启动瞬间作者的惊愕感觉,离京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这里,没有歌声如潮、锣鼓喧天的虚假场面,没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离乡背井的茫然和恐慌。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的依恋之情,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第二节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1、诗人由离别的“心痛”联想到母亲为自己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 2、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的手中。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第三节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疼痛”是离开母亲,离开京城的痛楚。“骤然”点明痛苦触动心灵时的猝不及防。 “妈妈”一句化用孟郊诗句,细腻形象地写出了内心的无比痛苦。 “风筝”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内心对母亲及京城的牵挂,依恋。 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他从送行者的表情中明白了此刻的意义。 第四节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线绳绷得就要扯断了 ”一句写出了痛苦的情感让作者感到窒息,难以承受。 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传达出诗人这样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故乡)抛弃了,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第五节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卷”字写出了告别声浪之巨大之震撼。 “缓缓地移动的北京”幻觉意象,实际上移动的是火车,也写出了仿佛被北京抛弃注定漂泊的失落痛楚。 “再次挥动手臂”,而且在诗人眼前,北京已和母亲叠合在一起,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