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第一章 引言学.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感器第一章 引言学

光纤传感技术 OPTICAL FIBER SENSOR TECHNOLOGY 主要内容 引言 光纤传感器基础知识 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频率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偏振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技术应用 光纤传感技术最新发展 参考书 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 武汉大学出版社 黎敏 廖延彪 光纤测量与传感技术 哈工大出版社 孙圣和 光学传感与测量 电子工业出版社 安毓英 光纤传感技术新进展 科学出版社 靳伟 光纤传感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廖延彪 第一章 引言 传感器简介 光纤传感器的简介 光纤传感器的发展与应用 传感器简介 传感器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学、?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一,也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掀起了一股“传感器热”。传感器和传感技术成为了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 美国国防部将传感器技术视为20项关键技术之一; 日本把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并列为6大核心枝术之一; 德国视军用传感器为优先发展技术; 英、法等国对传感器的开发投资逐年升级; 原苏联军事航天计划中的第五条列有传感器技术。 应用 航天、航空、国防科研、信息产业、机械、电力、能源、交?通、冶金、石油、建筑、邮电、生物、医学、环保、材料、灾害预测预防、农林、渔?业生产、食品、烟酒制造、机器人、家电等。 目前,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6000余家。其中以美、日、俄等国实力较强,他们建立了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三大门类的传感器产业,研发生产单位4000余家、产品20000多种,对应用范围广的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传感器定义 实现信息检测、转换和传输的元器件或装置称为传感器。 输出信号有不同形式:电压、电流、频率、脉冲等,是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元件。 传感器组成 敏感元件:传感器直接感受被测参量变化的部分; 转换部分:将敏感元件输出转换为便于传输和后续处理的电信号。 说明:不是所有的传感器均可清楚地区分敏感和转换两部分;有的传感器已将两部分合二为一,也有的仅有敏感元件(如热电阻、热电偶)、无转换部分,但仍习惯称其为传感器(如习惯称热电阻、热电偶为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种类    按被测参量分类: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按工作原理分类: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超声波式等; 按输出信号分类:模拟式传感器和数字式传感器; 按应用效应分类:物理、化学、生物等; 按所用功能材料:半导体、陶瓷、薄膜、金属、高分子物、光纤等. 传感器选用原则 1、传感器的类别 2、灵敏度的选择 3、频率响应特性 4、线性范围 5、稳定性 6、精度 传感器的发展 1、发现并利用新现象 利用抗体和抗原在电极表面相遇复合时,会引起电极、电位的变化,利用这一现象可制出免疫传感器,可对生物体内是否有这种抗原作检查,起到快速、准确作用(如肝炎)。 2、利用新材料 (1)高分子聚合物 能随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大小成比例地吸附和释放水分子。高分子介电常数小,水分子能提高聚合物介电常数。 (2)纳米材料 采用纳米材料(0.1~100nm)制作的传感器,提供大量物质通道,导通电阻很小,有利于传感器向微型化发展。 (3)光纤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光纤之父)首次根据介质波导理论提出用有包层的玻璃纤维传输光波。当时最优质玻璃损耗1000dB/km。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等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出阶跃折射率多模光纤,衰减系数小于20 dB/km。 1972年,梯度折射率多模光纤的衰减系数降至4 dB/km。 19世纪80年代,在1550nm附近的损耗降低到0.20 dB/km,已接近理论值。 90年代至今掺铒光纤放大器与光纤光栅的相继研制成功,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光时分复用OTDR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光纤通信技术正向着超高速、大容量通信系统的方向发展,并且逐步向全光网络演进。 但是70年代,光通信中,发现当温度、压力、电场、磁场等环境条件变化时,引起光纤传输光波参数变化,测量光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