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检验科解读血常规
血小板 血小板参数 plt血小板(100~300)×109/L 血小板计数(PLT) (1)血小板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PLT) (2)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标本的采集 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查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 标本的采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查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查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影响监测结果因素 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 标本的储存 预稀释标本一般需要在标本制备后10分钟内予以测量;如果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预稀释标本的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小时。 血小板减少原因 血小板<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通常血小板数在50×109/L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可见于: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亢进 血小板减少原因 免疫性破坏。如有血小板自身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过敏性药物损伤(奎宁、磺胺类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炎症、风疹)、血小板同种抗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消耗亢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异常(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原因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血液受到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 血小板增多定义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400×10 9/L,称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增多意义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其代表疾病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血小板增多意义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 9/L以下,这种异常在原疾病得到治疗后会得到改善。 血小板异常时注意事项 血小板减少时必须防止出血。 血小板显著增多时,必须警惕血栓发生;但血小板增多亦可出血,因血小板质量差。 如何解读血常规 如何解读血常规 概述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不透明的液体,由45%的血细胞和55%的血浆组成。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见的血液检查,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查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或静脉血检查。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如何解读血常规 首先介绍一下血常规的项目、缩写、正常参考范围和单位 ,面对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判断是否正常。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天,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是贫血诊断的主要指标。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都可发生变化。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HB) (1)生理性变化:某些生理上的变化可引起红细胞总数增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HB) (2)病理性升高: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糖尿病酸中毒等,可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
文档评论(0)